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砷的地球化学性质 | 第11-14页 |
1.2.1 环境中砷的存在形态 | 第11页 |
1.2.2 砷的用途 | 第11-12页 |
1.2.3 砷的生理毒性 | 第12-13页 |
1.2.4 砷的吸附迁移转化过程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砷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除砷方法简介 | 第14-15页 |
1.3.3 含铁氧化物除砷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铁锰氧化物合成模拟 | 第18-28页 |
2.1 反应路径模拟原理 | 第18-19页 |
2.1.1 软件及其使用 | 第18页 |
2.1.2 铁锰氧化物合成过程 | 第18-19页 |
2.2 铁锰氧化物合成的软件模拟实验 | 第19-21页 |
2.2.1 平衡过程正向合成模拟 | 第19-20页 |
2.2.2 平衡过程逆向合成模拟 | 第20页 |
2.2.3 碱化过程 | 第20-21页 |
2.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2.3.1 平衡阶段的pH分析 | 第21-22页 |
2.3.2 平衡阶段的产物分析 | 第22-23页 |
2.3.3 碱化过程分析 | 第23-24页 |
2.3.4 铁锰氧化物概念模型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纳米铁锰氧化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28-38页 |
3.1 试剂及仪器 | 第28页 |
3.2 纳米铁锰氧化物合成方法 | 第28页 |
3.3 分散剂投加量确定 | 第28-29页 |
3.4 纳米铁锰氧化物的表征 | 第29-30页 |
3.4.1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方法 | 第29页 |
3.4.2 粒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3.4.3 X射线衍射(XRD)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3.5 合成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5.1 分散剂浓度对水中砷去除的影响分析 | 第30-31页 |
3.5.2 纳米铁锰氧化物粒径测定结果 | 第31页 |
3.5.3 合成铁锰氧化物的SEM和EDS表征 | 第31-33页 |
3.5.4 合成铁锰氧化物的XRD表征 | 第33-35页 |
3.5.5 两种投加方式过程中的pH分析 | 第35-36页 |
3.5.6 碱化过程pH分析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山阴地区土壤及水体分析 | 第38-46页 |
4.1 试剂及仪器 | 第38-39页 |
4.2 水样和土样理化性质实验 | 第39-40页 |
4.2.1 土壤和水样处理方法 | 第39页 |
4.2.2 砷含量测定方法 | 第39页 |
4.2.3 土壤的XRD图谱测定 | 第39页 |
4.2.4 水样中化学组分测定 | 第39-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4.3.1 土壤粒径分析 | 第40-41页 |
4.3.2 土壤中砷的测定分析 | 第41页 |
4.3.3 土壤XRD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4.3.4 地下水砷含量分析 | 第42-43页 |
4.3.5 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分析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铁锰氧化物对砷的去除实验 | 第46-52页 |
5.1 砷去除实验 | 第46页 |
5.1.1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6页 |
5.1.2 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46页 |
5.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 | 第4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5.2.1 纳米铁锰氧化物对地下水中砷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6-48页 |
5.2.2 铁锰氧化物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8-50页 |
5.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