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关键词解释 | 第8-9页 |
| ·村改居 | 第8-9页 |
| ·集体资产处置 | 第9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村改居"中集体资产处置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借鉴 | 第17-29页 |
| ·"村改居"的由来与发展 | 第17-19页 |
| ·城市化的推进与"村改居"的兴起 | 第17-19页 |
| ·"村改居"的模式形成 | 第19页 |
| ·"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的理论分析 | 第19-26页 |
|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维护农民利益 | 第20-21页 |
| ·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社会公平 | 第21-22页 |
| ·明晰产权关系 促进转居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 第22-24页 |
| ·推动城市化进程 维护社会稳定 | 第24-26页 |
| ·国内"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的典型经验借鉴 | 第26-29页 |
| ·广东省"分类实施、逐步推进"模式 | 第26页 |
| ·北京市"政府推动、多元配合"模式 | 第26-27页 |
| ·深圳市"产权明晰、量化到人"模式 | 第27页 |
| ·青岛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模式 | 第27-28页 |
| ·四种模式比较与评析 | 第28-29页 |
| 3 "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的状况分析 | 第29-39页 |
| ·"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 ·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 第29-30页 |
| ·资产处置主体有待确定 | 第30页 |
| ·界定享受权益村民身份的困惑 | 第30-31页 |
| ·集体资产的明晰和量化不易实现 | 第31-32页 |
| ·土地征用补偿分配不合理 | 第32-34页 |
| ·"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4-39页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制度存在缺陷 | 第34-35页 |
|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 | 第35-36页 |
| ·"村改居"后管理运营体制的不衔接 | 第36-37页 |
| ·居委会缺失经济职能 | 第37-38页 |
| ·村干部腐败监督不力 | 第38-39页 |
| 4 "村改居"进程中集体资产处置的对策建议 | 第39-47页 |
|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做好"村改居"中的制度安排 | 第39-42页 |
| ·构建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 第39页 |
| ·强化对集体资产的营运管理 | 第39-41页 |
| ·将集体资产产权量化到个人 | 第41-42页 |
| ·发挥地方政府引领作用合理控制"村改居"进程 | 第42-44页 |
| ·妥善处理"村改居"前后管理体制的对接 | 第42页 |
| ·改革完善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方式 | 第42-44页 |
| ·以农民利益为根本 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及就业服务 | 第44-45页 |
| ·以集体资产的收益促进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 第44页 |
| ·完善保障及安置措施 | 第44-45页 |
| ·发挥各种民间组织的参与作用 | 第45-47页 |
| ·形成资产处置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 ·拓展农民表达意愿的渠道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