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关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界定与分类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关于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界定 | 第18-30页 |
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内涵研究 | 第18-24页 |
(一) 财产性收入的起源 | 第18-19页 |
(二) "居民财产性收入"中的主体——居民 | 第19-20页 |
(三) "居民财产性收入"中财产及财产权的内涵 | 第20-22页 |
(四) "居民财产性收入"中"收入"的含义 | 第22-24页 |
二、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三、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一) 收入来源的限定性 | 第26页 |
(二) 产权的分离性 | 第26-27页 |
(三) 收益渠道的多样性 | 第27页 |
(四) 收益获取的风险性 | 第27页 |
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功能 | 第27-30页 |
(一) 有利于分配制度的完善 | 第28页 |
(二)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28页 |
(三) 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分类研究 | 第30-38页 |
一、我国财产性收入分类的比较分析 | 第30-33页 |
二、我国现行居民财产性收入分类的问题研究 | 第33-36页 |
(一) 房租的属性研究 | 第33-34页 |
(二) 收藏品增值收入的属性研究 | 第34页 |
(三) 专利、商标等无形非生产性资产特许使用费收入的属性研究 | 第34-35页 |
(四) 股票净收益的属性研究 | 第35页 |
(五) 地租在我国的实现 | 第35-36页 |
三、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新分类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资产选择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 | 第38-54页 |
一、相关理论基础 | 第38-40页 |
(一) 资产选择理论 | 第38-39页 |
(二) 消费收入理论 | 第39-40页 |
二、CHFS数据介绍 | 第40页 |
三、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4页 |
(一) 居民资产拥有的现状分析 | 第41-45页 |
(二) 变量的选取 | 第45-46页 |
(三) 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四)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一、完善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查体系的建议 | 第54-55页 |
(一) 明确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定义与内涵 | 第54页 |
(二) 设置合理的衡量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标准 | 第54-55页 |
(三) 完善相应数据的统计调查工作 | 第55页 |
二、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一)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 | 第55页 |
(二) 切实保护私有产权 | 第55-56页 |
(三) 提高我国居民教育水平 | 第56页 |
(四) 保证我国居民工资正常增长 | 第56页 |
(五) 加快城镇化建设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