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10-16页 |
第1章 国债的基本分析 | 第16-44页 |
1.1 国债的范围 | 第16-21页 |
1.1.1 本文所研究的国债 | 第17-18页 |
1.1.2 本文不研究的国家债务 | 第18-21页 |
1.2 国债的内涵 | 第21-28页 |
1.2.1 国债的简单定义 | 第21-23页 |
1.2.2 国债的双重属性 | 第23-27页 |
1.2.3 国债的运行系统 | 第27-28页 |
1.3 国债的种类 | 第28-34页 |
1.3.1 国债的品种 | 第28-31页 |
1.3.2 国债的分类 | 第31-34页 |
1.4 国债的结构 | 第34-44页 |
1.4.1 国债的期限结构 | 第34-36页 |
1.4.2 国债的利率结构 | 第36-38页 |
1.4.3 国债的持有者结构 | 第38-40页 |
1.4.4 国债的流通结构 | 第40-44页 |
第2章 国债和经济关系的前人思想 | 第44-72页 |
2.1 马克思的国债思想 | 第44-50页 |
2.1.1 国债与工业生产 | 第44-46页 |
2.1.2 国债与财政税收 | 第46-47页 |
2.1.3 国债与银行信用 | 第47-50页 |
2.2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债思想 | 第50-61页 |
2.2.1 古典学派的国债思想 | 第51-54页 |
2.2.2 庸俗学派的国债思想 | 第54-55页 |
2.2.3 历史学派的国债思想 | 第55-56页 |
2.2.4 凯恩斯主义的国债思想 | 第56-58页 |
2.2.5 新自由主义的国债思想 | 第58-61页 |
2.3 国内专家学者的国债思想 | 第61-72页 |
2.3.1 重新认识发行国债的必要性 | 第61-63页 |
2.3.2 加深认识国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63-66页 |
2.3.3 全面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债和国债市场 | 第66-72页 |
第3章 国债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 | 第72-90页 |
3.1 国债的功能 | 第72-76页 |
3.1.1 政府筹资功能 | 第73-74页 |
3.1.2 社会投资功能 | 第74-75页 |
3.1.3 公共投资功能 | 第75-76页 |
3.1.4 资本融通功能 | 第76页 |
3.2 国债对投资的影响 | 第76-78页 |
3.2.1 经济增长与投资 | 第76-77页 |
3.2.2 公共投资与国债 | 第77-78页 |
3.3 国债对消费的影响 | 第78-80页 |
3.3.1 国债的资产效应 | 第78-79页 |
3.3.2 “国债幻觉”述评 | 第79-80页 |
3.4 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第80-85页 |
3.4.1 国债发行与货币供应量 | 第80-82页 |
3.4.2 国债流通与货币供应量 | 第82-84页 |
3.4.3 国债偿还与货币供应量 | 第84-85页 |
3.5 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 第85-86页 |
3.5.1 非充分就业状态下国债的利率效应 | 第85-86页 |
3.5.2 充分就业状态下国债的利率效应 | 第86页 |
3.6 国债的作用 | 第86-90页 |
3.6.1 调节社会分配 | 第87-88页 |
3.6.2 优化资源配置 | 第88-89页 |
3.6.3 保持总量平衡 | 第89-90页 |
第4章 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实际效用 | 第90-112页 |
4.1 国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90-97页 |
4.1.1 拉动经济增长 | 第91-93页 |
4.1.2 优化经济结构 | 第93-95页 |
4.1.3 改善人民生活 | 第95-97页 |
4.2 国债贴息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带动作用 | 第97-99页 |
4.2.1 国债技改贴息的意义 | 第97-98页 |
4.2.2 国债贴息资金的使用 | 第98页 |
4.2.3 国债技改项目的成效 | 第98-99页 |
4.3 国债发行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微弱影响 | 第99-105页 |
4.3.1 国债对消费影响鞭长莫及 | 第99-102页 |
4.3.2 国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有所显现 | 第102-104页 |
4.3.3 国债对利率影响微不足道 | 第104-105页 |
4.4 国债对宏观经济作用的补充解释 | 第105-112页 |
4.4.1 质疑之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流向大批国有 | 第106页 |
4.4.2 质疑之二:“银行配套贷款会导致贷款业务质 | 第106-107页 |
4.4.3 质疑之三:“国债项目投资可能造成国有部门 | 第107-108页 |
4.4.4 质疑之四:“政府借债进行公共投资排挤私人 | 第108-112页 |
第5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的未来发展 | 第112-144页 |
5.1 坚持国债发行 | 第112-118页 |
5.1.1 国债资金用于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 第112-114页 |
5.1.2 国债资金用于保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 | 第114-116页 |
5.1.3 国债市场能够形成货币政策运行机制 | 第116-118页 |
5.2 完善国债市场 | 第118-127页 |
5.2.1 国债市场的重要作用 | 第118-120页 |
5.2.2 国债市场的不足之处 | 第120-124页 |
5.2.3 国债市场的完善措施 | 第124-127页 |
5.3 加强国债管理 | 第127-136页 |
5.3.1 国债管理的主要含义 | 第127-130页 |
5.3.2 国债管理的不足之处 | 第130-133页 |
5.3.3 国债管理的加强措施 | 第133-136页 |
5.4 重视国债规模 | 第136-144页 |
5.4.1 国债的经济负担 | 第136-139页 |
5.4.2 国债的合理规模 | 第139-142页 |
5.4.3 国债的战略意义 | 第142-144页 |
结 语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3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53-157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57页 |
附件1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62-163页 |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