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电动汽车战略 | 第11-15页 |
·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电动汽车对传统能源发电的影响 | 第15-17页 |
·纯电动汽车的外部负效应 | 第15-16页 |
·新电源发电并网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我国风电并网问题的特殊性 | 第18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的潜在效益分析 | 第19-29页 |
·电动汽车模型 | 第19-21页 |
·电动汽车电池模型 | 第19-20页 |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及其能源供给服务模式 | 第20-21页 |
·电动汽车的储能原理 | 第21-23页 |
·电动汽车与电网的结构 | 第21-22页 |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位置 | 第22-23页 |
·电动汽车和抽水蓄能水电站 | 第23-24页 |
·抽水蓄能水电站的效益分析 | 第23页 |
·电动汽车与各类发电站运行特征比较 | 第23-24页 |
·电动汽车效益分析 | 第24-27页 |
·静念效益 | 第24-25页 |
·动态效益 | 第25-27页 |
·电动汽车充电策略 | 第27-28页 |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分析 | 第27页 |
·参与电网调度策略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电动汽车接入对城市配电网的影响 | 第29-43页 |
·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电网的容量分析 | 第29-33页 |
·电动汽车数量分析 | 第29-30页 |
·传统汽车允电负荷模型 | 第30-31页 |
·电动汽车可用电量确定 | 第31-33页 |
·对于负荷预测的影响 | 第33-35页 |
·传统配电网负荷预测 | 第33-34页 |
·修正配电网负荷预测 | 第34-35页 |
·对于城市电网负荷侧的影响 | 第35-41页 |
·电动汽车接入规模预测 | 第35-36页 |
·电动汽车运行策略 | 第36-40页 |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 第40-41页 |
·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41-42页 |
·城市电网规划建设 | 第41-42页 |
·继电保护 | 第42页 |
·实时监视和调度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区域快速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模型与算法 | 第43-52页 |
·区域电动汽车数量模型 | 第43-44页 |
·空间负荷预测模型 | 第43页 |
·区域划分及各区域电动汽车数量计算 | 第43-44页 |
·确定站址权系数 | 第44-46页 |
·影响地块权系数的因素分析 | 第44页 |
·定义各层次权重 | 第44页 |
·确定评语集 | 第44页 |
·确定模糊判断矩阵 | 第44-45页 |
·确定各性能因素和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 | 第45页 |
·最优地块权数 | 第45-46页 |
·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新模型 | 第46-47页 |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优化设计 | 第47-48页 |
·结构流程图 | 第48-49页 |
·算例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电动汽车接入新能源并网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52-63页 |
·电动汽乍接入风电并网系统 | 第52-53页 |
·风电并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电动汽车对于风电并网系统的支撑作用 | 第53页 |
·影响风电并网系统备用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可靠性标准定义 | 第53页 |
·风力发电机停运率 | 第53-54页 |
·系统预测误差分析 | 第54页 |
·风电功率预测 | 第54-55页 |
·电动汽车影响下的备用模型 | 第55-59页 |
·系统备用容量分配 | 第55-56页 |
·模型假设 | 第56-57页 |
·风电并网备用容量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流程示意图 | 第59页 |
·电动汽车接入风电并网系统的优化模型 | 第59-62页 |
·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60页 |
·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主要内容总结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