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9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戏剧前辈对传统戏剧借鉴的经验 | 第11-27页 |
2.1 创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焦菊隐与“话剧民族化” | 第12-16页 |
2.1.1 话剧民族化的理论 | 第12-14页 |
2.1.2 话剧民族化的实践 | 第14-16页 |
2.2 提出三结合的美学目标—黄佐临与“写意戏剧观” | 第16-20页 |
2.2.1 写意戏剧观的理论 | 第16-19页 |
2.2.2 写意戏剧观的实践 | 第19-20页 |
2.3 继承传统戏曲训练方法—欧阳予倩与“戏剧教育观” | 第20-27页 |
2.3.1 戏剧教育思想与理念 | 第21-23页 |
2.3.2 话剧演员实训内容 | 第23-27页 |
第3章 当代话剧对“民间傩戏”等特殊形式的借鉴 | 第27-41页 |
3.1 话剧《伏生》中傩面具元素的艺术再现 | 第30-32页 |
3.2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中傩面具的应用 | 第32-34页 |
3.3 肢体剧《1971》中傩面具的运用 | 第34-41页 |
3.3.1 神鬼物的出现 | 第35-37页 |
3.3.2 傩面具强化人物内心 | 第37-38页 |
3.3.3 傩戏面具的宗教影响和教化 | 第38-41页 |
第4章 表演教学对传统戏曲的学习与运用 | 第41-58页 |
4.1 话剧《原野》学习感悟 | 第41-49页 |
4.1.1 舞美虚实结合 | 第42-43页 |
4.1.2 调度强化内心 | 第43-44页 |
4.1.3 鼓声特殊处理 | 第44页 |
4.1.4 戏曲方法塑造人物 | 第44-49页 |
4.2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导演体会 | 第49-58页 |
4.2.1 程式化的表演方式 | 第50-53页 |
4.2.2 灵活的时空调度 | 第53-54页 |
4.2.3 诗化的舞台美术 | 第54-55页 |
4.2.4 写意的人物塑造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