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核糖体蛋白的相关研究 | 第10-15页 |
1.1.1 核糖体蛋白研究的历史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1.2 核糖体蛋白功能的研究 | 第11-14页 |
1.1.2.1 维持核糖体稳定 | 第11页 |
1.1.2.2 超核糖体功能 | 第11-14页 |
1.1.3 RPL32同源基因的不同功能和差异表达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 转录调控因子相关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转录调控因子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2 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转录的机制 | 第16-17页 |
1.3 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研究策略 | 第17-20页 |
1.3.1 酵母单杂交技术 | 第17-18页 |
1.3.2 DNA迁移率变动试验(DNA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 | 第18-19页 |
1.3.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从粟酒裂殖酵母的cDNA文库筛选RPL32-2启动子的结合蛋白 | 第22-47页 |
2.1 构建cDNA文库 | 第22-3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1 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2.1.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页 |
2.1.1.3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22-23页 |
2.1.1.4 其他试剂 | 第23页 |
2.1.1.5 主要仪器设备及其来源 | 第23页 |
2.1.1.6 引物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1.2.0 野生型粟酒裂殖酵母972h-的总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1.2.1 RNA的验证 | 第25-27页 |
2.1.2.2 mRNA的纯化 | 第27页 |
2.1.2.3 合成单链cDNA | 第27-28页 |
2.1.2.4 LD-PCR扩增双链cDNA | 第28-29页 |
2.1.2.5 纯化dscDNA | 第29-30页 |
2.1.3 实验结果 | 第30-33页 |
2.1.3.1 野生型粟酒裂殖酵母(972h-)总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1.3.2 验证粟酒裂殖酵母(972h-)总RNA的基因组是否除尽 | 第31页 |
2.1.3.3 mRNA的纯化 | 第31页 |
2.1.3.4 LD-PCR扩增双链cDNA结果 | 第31-32页 |
2.1.3.5 纯化ds cDNA结果 | 第32-33页 |
2.1.4 讨论 | 第33页 |
2.2 单杂交筛选RPL32-2启动子的转录因子 | 第33-4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2.2.1.1 菌株和质粒 | 第33页 |
2.2.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34页 |
2.2.1.3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34-35页 |
2.2.1.4 其他试剂 | 第35页 |
2.2.1.5 引物 | 第35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2.2.2.1 确定菌株AbA抗性本底浓度 | 第35-36页 |
2.2.2.2 文库转化至酵母细胞 | 第36-37页 |
2.2.2.3 文库滴度的检测 | 第37页 |
2.2.2.4 酵母阳性克隆的确认 | 第37-40页 |
2.2.3 实验结果 | 第40-46页 |
2.2.3.1 诱饵菌株AbA抗性本底浓度 | 第40-41页 |
2.2.3.2 文库滴度的测定 | 第41页 |
2.2.3.3 酵母菌落PCR结果 | 第41-42页 |
2.2.3.4 NCBI比对结果 | 第42-46页 |
2.3 本章讨论 | 第46-47页 |
第3章 酵母单杂交技术初步确定RPL32-2启动子的转录因子 | 第47-59页 |
3.1 酵母的再转化实验 | 第47-5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1.1 菌株和质粒 | 第47页 |
3.1.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7页 |
3.1.1.3 其他试剂 | 第47页 |
3.1.1.4 引物 | 第47-4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1.2.1 构建pGADT7+Rps6-1,Rps10-1,Rpl5-1,Rpl5-2,Rpl27-1,EeF1B重组质粒 | 第48-51页 |
3.1.2.2 重组质粒化转诱饵菌株SC-Y1HGold(L32-2-AbAr)初步验证 | 第51-52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52-56页 |
3.1.3.1 pGADT7+rps6-1,rps10-1,rpl5-1,rpl5-2,rpl27-1,ef1b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52-55页 |
3.1.3.2 重组质粒再转化诱饵菌株SC-Y1HGold(L32-2-AbAr)初步验证 | 第55-56页 |
3.2 点圈实验验证RPS6-1,RPL5-1,RPL5-2与rpl32-2启动子有无相互作用 | 第56-5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3.3 本章讨论 | 第58-59页 |
第4章 ChIP-PCR验证RPL32-2核糖体蛋白启动子与RPL5-1相互作用关系 | 第59-77页 |
4.1 构建带有PRL5-1-HA标签的酵母菌株 | 第59-6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4.1.1.1 菌株和质粒 | 第59页 |
4.1.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9页 |
4.1.1.3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59页 |
4.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9页 |
4.1.1.5 引物 | 第59-6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0-65页 |
4.1.2.1 运用三步融合法PCR扩增替换片段 | 第60-63页 |
4.1.2.2 构建PRL5-1-HA标签的SP-Q01酵母菌株 | 第63-65页 |
4.1.3 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4.1.3.1 构建PRL5-1-HA替换片段 | 第65-66页 |
4.1.3.2 菌落PCR验证转化子正确性 | 第66-67页 |
4.2 ChIP-PCR验证rpl32-2启动子与RPL5-1相互作用 | 第67-7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7-69页 |
4.2.1.1 菌株和质粒 | 第67页 |
4.2.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67页 |
4.2.1.3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第67页 |
4.2.1.4 其它试剂 | 第67-68页 |
4.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8页 |
4.2.1.6 引物 | 第68-6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9-72页 |
4.2.2.1 甲醛固定酵母细胞 | 第69页 |
4.2.2.2 超声剪切染色质 | 第69-70页 |
4.2.2.3 Western Blot检验免疫共沉淀效果 | 第70-71页 |
4.2.2.4 免疫共沉淀DNA以及纯化DNA | 第71页 |
4.2.2.5 PCR扩增靶基因 | 第71-72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4.2.3.1 检测染色质剪切效果 | 第72页 |
4.2.3.2 Western Blot检验免疫共沉淀效果 | 第72-73页 |
4.2.3.3 PCR扩增靶基因片段 | 第73-74页 |
4.3 本章讨论 | 第74-77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