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体制的国际比较--基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模式的绩效评价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护理保险及其比较等相关理论 | 第18-26页 |
2.1 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涵义 | 第18-20页 |
2.1.1 长期护理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2 长期护理保险的涵义 | 第19-20页 |
2.2 长期护理保险的内容和特点 | 第20-23页 |
2.2.1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动因 | 第20-21页 |
2.2.2 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 | 第21-22页 |
2.2.3 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 | 第22页 |
2.2.4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单 | 第22-23页 |
2.2.5 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条款 | 第23页 |
2.3 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 | 第23-25页 |
2.3.1 公共长期护理保险 | 第23页 |
2.3.2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 第23-25页 |
2.4 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概览 | 第26-32页 |
3.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 第26-27页 |
3.1.1 政策基础 | 第26页 |
3.1.2 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内容 | 第27-30页 |
3.2.1 保险对象 | 第27页 |
3.2.2 筹资模式 | 第27-28页 |
3.2.3 管理方式 | 第28页 |
3.2.4 给付规定 | 第28-30页 |
3.3 德国模式的优点 | 第30-31页 |
3.4 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概览 | 第32-38页 |
4.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 第32-33页 |
4.1.1 政策基础 | 第32页 |
4.1.2 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4.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内容 | 第33-36页 |
4.2.1 保险对象 | 第33页 |
4.2.2 筹资模式 | 第33-34页 |
4.2.3 管理方式 | 第34页 |
4.2.4 给付规定 | 第34-36页 |
4.3 日本模式的优点 | 第36页 |
4.4 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概览 | 第38-42页 |
5.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 第38-39页 |
5.1.1 政策基础 | 第38页 |
5.1.2 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5.2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内容 | 第39-41页 |
5.2.1 保险对象 | 第39页 |
5.2.2 筹资模式 | 第39-40页 |
5.2.3 管理方式 | 第40页 |
5.2.4 给付规定 | 第40-41页 |
5.3 美国模式的优点 | 第41页 |
5.4 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比较 | 第42-52页 |
6.1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框架比较 | 第42-43页 |
6.1.1 三国模式的相似性 | 第42页 |
6.1.2 三国模式的差异性 | 第42-43页 |
6.2 三国护理保险模式的运行效率 | 第43-48页 |
6.2.1 护理项目投入 | 第44-46页 |
6.2.2 护理服务提供 | 第46-48页 |
6.3 三国护理保险模式的公平性 | 第48-49页 |
6.3.1 保障覆盖 | 第48页 |
6.3.2 筹资公平性 | 第48页 |
6.3.3 给付公平性 | 第48-49页 |
6.4 三国护理保险模式的可持续性 | 第49-50页 |
6.4.1 人口发展趋势 | 第49页 |
6.4.2 抚养比 | 第49-50页 |
6.4.3 护工需求 | 第50页 |
6.5 三国长期护理模式的理论比较结果 | 第50-52页 |
第七章 德国、日本和美国护理保障制度绩效评价 | 第52-62页 |
7.1 绩效指标的选取 | 第52-56页 |
7.1.1 效率维度下的指标系统简介 | 第52-53页 |
7.1.2 公平性维度下的指标系统简介 | 第53-55页 |
7.1.3 可持续性维度下的指标系统简介 | 第55-56页 |
7.2 三国绩效指标的数据统计 | 第56-57页 |
7.2.1 数据统计说明 | 第56页 |
7.2.2 数据统计结果 | 第56-57页 |
7.3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绩效的计算 | 第57-60页 |
7.3.1 长期护理保险绩效运算模型介绍 | 第57页 |
7.3.2 指标处理 | 第57-59页 |
7.3.3 数据处理结果 | 第59-60页 |
7.4 三国长期护理模式的实证比较结果 | 第60页 |
7.4.1 绩效的效率指标评价结果 | 第60页 |
7.4.2 绩效的公平性指标评价结果 | 第60页 |
7.4.3 绩效的可持续性指标评价结果 | 第60页 |
7.4.4 整体综合绩效评价 | 第60页 |
7.5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绩效评价 | 第60-62页 |
第八章 三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 第62-70页 |
8.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 | 第62-64页 |
8.1.1 公共长期护理保险 | 第62-63页 |
8.1.2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 第63-64页 |
8.2 三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 第64-67页 |
8.2.1 德国模式的借鉴 | 第65页 |
8.2.2 日本模式的借鉴 | 第65-66页 |
8.2.3 美国模式的借鉴 | 第66-67页 |
8.3 对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