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n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 | 第14-16页 |
1.1.3 大学-企业联盟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 第18-25页 |
1.2.1 战略联盟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2 知识联盟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3 大学-企业联盟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2.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24-25页 |
1.3 研究的目的、框架与内容安排 | 第25-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 第26-28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8-30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基础 | 第30-42页 |
2.1 知识、组织知识的认知过程 | 第30-33页 |
2.1.1 知识的经济学解释 | 第30页 |
2.1.2 知识的特性 | 第30-31页 |
2.1.3 组织知识的认知过程 | 第31-33页 |
2.2 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理论 | 第33-37页 |
2.2.1 人类活动系统的全息结构 | 第33-34页 |
2.2.2 人类活动系统的全息结构与分形理论的自相似性 | 第34-35页 |
2.2.3 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结构特征 | 第35-37页 |
2.3 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构建 | 第37-41页 |
2.3.1 企业知识活动系统的结构 | 第37-38页 |
2.3.2 大学知识活动系统的结构 | 第38-39页 |
2.3.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构建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形成动因与组织建构 | 第42-60页 |
3.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形成动因 | 第42-46页 |
3.1.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形成的外部动因 | 第42-43页 |
3.1.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形成的内在动因 | 第43-44页 |
3.1.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形成动因的经济学解释 | 第44-46页 |
3.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组织特征与运行机理 | 第46-48页 |
3.2.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组织特征 | 第46-47页 |
3.2.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运行机理 | 第47-48页 |
3.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伙伴选择 | 第48-55页 |
3.3.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 | 第48页 |
3.3.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伙伴选择的流程 | 第48-49页 |
3.3.3 基于模糊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伙伴选择的模型及其应用 | 第49-55页 |
3.4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组织模式选择 | 第55-58页 |
3.4.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55-57页 |
3.4.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组织模式选择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及其实现机制 | 第60-77页 |
4.1 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 第60-62页 |
4.1.1 知识转移的内涵 | 第60-61页 |
4.1.2 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分析 | 第61-62页 |
4.2 基于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 | 第62-68页 |
4.2.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基础 | 第62-63页 |
4.2.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类型 | 第63-65页 |
4.2.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 第65-67页 |
4.2.4 案例分析:北京大学与TCL集团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 | 第67-68页 |
4.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68-73页 |
4.3.1 影响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 | 第68-70页 |
4.3.2 实证分析: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70-73页 |
4.4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实现机制 | 第73-76页 |
4.4.1 文化协同机制:消除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风险的前提 | 第74页 |
4.4.2 沟通机制: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成功的保证 | 第74-75页 |
4.4.3 信任机制: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成功的基础 | 第75页 |
4.4.4 学习机制: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成功实现的加速器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与核心能力的提升 | 第77-108页 |
5.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过程 | 第77-83页 |
5.1.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过程框架 | 第77-79页 |
5.1.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过程模型 | 第79-83页 |
5.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学习与创新能力 | 第83-87页 |
5.2.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与知识积累 | 第83-84页 |
5.2.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与知识学习 | 第84-85页 |
5.2.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协同创新中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 第85-87页 |
5.3 基于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能力的提升机理 | 第87-100页 |
5.3.1 核心能力的知识性分析 | 第87-90页 |
5.3.2 知识视角的核心刚性及其成因 | 第90-92页 |
5.3.3 创新与核心能力、核心刚性的关系 | 第92-93页 |
5.3.4 入盟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 第93-97页 |
5.3.5 入盟大学核心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 第97-98页 |
5.3.6 案例分析: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新船重工的知识联盟 | 第98-100页 |
5.4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 | 第100-107页 |
5.4.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机制 | 第100-101页 |
5.4.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 第101-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6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运行的支撑体系 | 第108-118页 |
6.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制度平台 | 第108-110页 |
6.1.1 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效应 | 第108-109页 |
6.1.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产权激励的特殊性 | 第109-110页 |
6.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社会文化支撑 | 第110-113页 |
6.2.1 关系资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 第110-111页 |
6.2.2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关系资本的效用 | 第111-113页 |
6.3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113-114页 |
6.3.1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113页 |
6.3.2 常用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分配方式 | 第113-114页 |
6.4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技术支撑 | 第114-116页 |
6.4.1 信息网络技术在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的作用 | 第115页 |
6.4.2 信息网络技术在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的应用 | 第115-11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7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中国化实现路径 | 第118-138页 |
7.1 我国发展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18-124页 |
7.1.1 我国发展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必要性 | 第118-123页 |
7.1.2 我国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123-124页 |
7.2 我国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发展现状 | 第124-127页 |
7.2.1 我国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主要进展 | 第124-126页 |
7.2.2 我国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 第126-127页 |
7.3 推进我国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发展的具体路径 | 第127-137页 |
7.3.1 转变我国大学与企业的思想观念 | 第128-129页 |
7.3.2 构建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形态的学习型组织 | 第129-132页 |
7.3.3 培育大学-企业知识联盟中的关系资本 | 第132-134页 |
7.3.4 加强知识产权建设,构筑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制度平台 | 第134页 |
7.3.5 按知识价值分配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收益 | 第134-135页 |
7.3.6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技术支撑 | 第135页 |
7.3.7 发挥我国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外部环境 | 第135-13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论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