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谋虚伪行为浅析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通谋虚伪行为概述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通谋虚伪行为的概念、构成要件 | 第10-11页 |
一、通谋虚伪行为的概念明晰 | 第10页 |
二、通谋虚伪行为的构成要件解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通谋虚伪行为的适用范围辨析 | 第11-15页 |
一、对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是否适用 | 第11页 |
二、对合同行为是否适用 | 第11-13页 |
三、对身份行为是否适用 | 第13-14页 |
四、对物权行为是否适用 | 第14-15页 |
第三节 通谋虚伪行为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区别判断 | 第15-17页 |
一、与信托行为的区别 | 第15页 |
二、与诈害行为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三、与脱法行为的区别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通谋虚伪行为的效力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通谋虚伪行为对当事人的效力分析 | 第17页 |
一、通谋虚伪行为对当事人的效力 | 第17页 |
二、通谋虚伪行为撤回问题的分析 | 第17页 |
第二节 通谋虚伪行为对第三人的效力分析 | 第17-23页 |
一、通谋虚伪行为第三人的范围 | 第18-20页 |
二、通谋虚伪行为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 第20-23页 |
第三节 隐藏行为的效力分析 | 第23-25页 |
一、隐藏行为的概念解析 | 第23页 |
二、隐藏行为的效力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类似制度评析 | 第25-29页 |
第一节 恶意串通行为分析 | 第25-27页 |
一、恶意串通行为的概念明晰 | 第25-26页 |
二、恶意串通行为的法律效力分析 | 第26页 |
三、与通谋虚伪行为的区别判断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分析 | 第27-29页 |
一、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概念明晰 | 第27页 |
二、对“合法形式”、“非法目的”的理解 | 第27-28页 |
三、与通谋虚伪行为的区别判断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房屋买卖“阴阳合同”纠纷案例评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阴阳合同”概念解析 | 第29-31页 |
一、研究起源 | 第29页 |
二、“阴阳合同”概念解析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房屋买卖“阴阳合同”案例分析 | 第31-37页 |
一、实务经纬 | 第31-32页 |
二、裁判依据 | 第32-34页 |
三、笔者的思考 | 第34-37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建立通谋虚伪行为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7-41页 |
第一节 我国立法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一、我国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37-38页 |
二、我国民法典编撰进程 | 第38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通谋虚伪行为制度可行性探析 | 第38-41页 |
一、三项制度的区别综合判断 | 第38-39页 |
二、建立通谋虚伪行为制度可行性研析 | 第39页 |
三、对现有制度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