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国外工会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2.国内工会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一、吉林省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建设概况 | 第14-20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关于“非公企业工会”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关于“工会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吉林省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三)吉林省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建设的内容介绍 | 第16-18页 |
1.职业化工会主席队伍的基本信息 | 第16-17页 |
2.“党工共建”的基本信息 | 第17-18页 |
(四)长春模式与义乌模式、大连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18-20页 |
二、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 第20-25页 |
(一)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有利于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 | 第20-21页 |
(二)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社会结构 | 第21-22页 |
(三)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有利于优化工会的自身建设 | 第22-23页 |
(四)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有利于增强法律调节的有效性 | 第23-25页 |
三、吉林省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建设的局限与反思 | 第25-34页 |
(一)吉林省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建设目前的局限性 | 第25-31页 |
1.职业化工会主席的发展困境 | 第25-29页 |
2.社会化维权具有外部倾向性 | 第29-30页 |
3.工会工作的开展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 第30-31页 |
4.信息滞后与企业瞒报现象严重 | 第31页 |
(二)对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建设进行的反思 | 第31-34页 |
1.如何寻求党政、工会以及职工间的利益平衡点 | 第31-32页 |
2.工会社会化是否一定要根除行政化 | 第32-33页 |
3.工会干部是否需要引进一线工人 | 第33-34页 |
四、应对非公企业工会社会化现有困境的对策 | 第34-40页 |
(一)转变思考模式 | 第34-35页 |
1. 企业观由对立转向统一 | 第34页 |
2. 工作视角由外围转向核心 | 第34-35页 |
3. 经济意识由等待拨款转向经费自筹 | 第35页 |
(二)深入挖掘工会建设的创新性与能动性 | 第35-37页 |
1. 招聘与“职业经理人”相对等的专业性策划人才 | 第35-36页 |
2. 以自筹为主拓宽工会经费来源 | 第36页 |
3. 建立储蓄保险基金以增强工会吸引力 | 第36-37页 |
(三)完善法律、管理、保障等相关机制 | 第37-39页 |
1.完善相关法律的修订、执行及约束性 | 第37页 |
2.完善选聘、培训、监督及测评等管理环节 | 第37-38页 |
3.完善职业化工会主席的福利保障机制 | 第38-39页 |
(四)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媒介的影响力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