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胃肿瘤论文

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胃癌血清标志物及三氧化二砷作用靶点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41页
    1.1 课题背景介绍第14-32页
        1.1.1 蛋白质组学概况第14-23页
        1.1.2 胃癌概况第23-30页
        1.1.3 砷类药物概述第30-32页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41页
第二章 基于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第41-91页
    2.1 引言第41-45页
        2.1.1 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亟需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第41-42页
        2.1.2 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2-43页
        2.1.3 本章研究目标第43-45页
    2.2 实验材料第45-50页
        2.2.1 人蛋白质组芯片来源第45页
        2.2.2 临床样本来源第45页
        2.2.3 血清样本采集第45-46页
        2.2.4 样本临床信息第46-49页
        2.2.5 实验试剂、耗材、仪器及主要溶液第49-50页
    2.3 实验方法第50-64页
        2.3.1 优化基于人蛋白质组芯片的血清分析第50-52页
        2.3.2 基于人蛋白质组芯片的血清分析第52-53页
        2.3.3 候选蛋白质在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第53-64页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64-85页
        2.4.1 本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优势第64-65页
        2.4.2 基于蛋白质组芯片的血清分析实验的优化第65-67页
        2.4.3 蛋白质组芯片数据分析第67-71页
        2.4.4 候选标志物小芯片数据分析第71-75页
        2.4.5 相关蛋白质的功能分析第75-77页
        2.4.6 ELISA验证COPS2和CTSF在胃癌/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第77-78页
        2.4.7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PS2和CTSF在胃正常/癌组织及消化道癌组织中的表达第78-82页
        2.4.8 COPS2和CTSF预测胃癌患者生存期第82-85页
    2.5 本章小结第85-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第三章 基于蛋白质芯片技术探寻三氧化二砷的药物作用靶点第91-126页
    3.1 前言第91-93页
        3.1.1 三氧化二砷抗癌作用机制概述第91-92页
        3.1.2 本章研究目标第92-93页
    3.2 实验材料第93-95页
        3.2.1 人蛋白质组芯片第93页
        3.2.2 细胞系第93页
        3.2.3 砷剂化合物第93-94页
        3.2.4 实验试剂、耗材、仪器和主要溶液第94-95页
    3.3 实验方法第95-107页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07-120页
        3.4.1 芯片数据总览第107-108页
        3.4.2 数据分析筛选与As2O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第108-111页
        3.4.3 功能验证第111-120页
    3.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三氧化二砷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第126-153页
    4.1 前言第126-128页
    4.2 实验材料第128-129页
        4.2.1 细胞系第128页
        4.2.2 实验试剂、耗材、仪器和主要溶液第128-129页
    4.3 实验方法第129-133页
        4.3.1 细胞培养、药物处理及细胞收集第129-130页
        4.3.2 样本前处理第130页
        4.3.3 样本检测第130-133页
        4.3.4 数据分析第133页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33-148页
        4.4.1 质谱数据总览第133-135页
        4.4.2 主成分分析第135-136页
        4.4.3 相关的代谢通路分析第136-148页
    4.5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53-158页
    5.1 主要结论第153-154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54-155页
    5.3 展望第155-158页
        5.3.1 本研究中的几点思考第155-157页
        5.3.2 研究展望第157-158页
附录一 专业词汇缩写表第158-160页
附录二 与ATO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第160-168页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第168-169页
附录四 实验仪器第169-170页
附录五 主要溶液第170-175页
附录六 代谢组学数据总览第175-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86-188页
个人简历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聚集、区域开放、外商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以中国省际间数据为例
下一篇:A股、H股市场:哪一个更擅长理解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