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微课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学困生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4 综合评述 | 第18页 |
1.4 本文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4.1 本文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22-34页 |
2.1 微课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微课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1.2 微课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涵义与类型 | 第24-26页 |
2.2.1 学困生的基本内涵 | 第24-25页 |
2.2.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定义 | 第25页 |
2.2.3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主要类型 | 第25-26页 |
2.3 微课的特点及其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3.1 微课的类型与特点 | 第26-28页 |
2.3.2 微课在学困生转化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2.4 微课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优势 | 第30-34页 |
2.4.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30-31页 |
2.4.2 实施个性化学习,促进学困生全面发展 | 第31页 |
2.4.3 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克服学困生自卑感 | 第31页 |
2.4.4 创新教学辅导方式,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 | 第31-34页 |
第3章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调查研究 | 第34-48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34-35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4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34-35页 |
3.1.3 问卷设计 | 第35页 |
3.1.4 调查实施 | 第35页 |
3.2 调查数据统计 | 第35-43页 |
3.2.1 学困生学习状况调查 | 第35-39页 |
3.2.2 学困生教师教学调查 | 第39-42页 |
3.2.3 学困生家庭教育调查 | 第42-43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3.3.1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3.3.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 第45-47页 |
3.3.3 微课在学困生转化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案例分析 | 第48-60页 |
4.1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案例选取 | 第48-49页 |
4.2“动力不足型”学困生转化案例:寓教于乐类系列微课的应用 | 第49-52页 |
4.2.1 学困生A背景介绍 | 第49页 |
4.2.2 学困生A学情分析和微课选取 | 第49页 |
4.2.3 学困生A转化过程 | 第49-51页 |
4.2.4 学困生A转化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4.3“知识薄弱型”学困生转化案例:知识授导类系列微课的应用 | 第52-55页 |
4.3.1 学困生B背景介绍 | 第52页 |
4.3.2 学困生B学情分析和微课选取 | 第52页 |
4.3.3 学困生B转化过程 | 第52-54页 |
4.3.4 学困生B转化效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方法不当型”学困生转化案例:方法指导类系列微课的应用 | 第55-60页 |
4.4.1 学困生C背景介绍 | 第55页 |
4.4.2 学困生C学情分析和微课选取 | 第55-56页 |
4.4.3 学困生C转化过程 | 第56-57页 |
4.4.4 学困生C转化效果分析 | 第57-60页 |
第5章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构成与实施 | 第60-70页 |
5.1 适合学困生学习的微课选择策略 | 第60-62页 |
5.1.1 适合“动力不足型”学困生的微课特点与类型 | 第60-61页 |
5.1.2 适合“知识薄弱型”学困生的微课特点与类型 | 第61页 |
5.1.3 适合“方法不当型”学困生的微课特点与类型 | 第61-62页 |
5.2 学困生微课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 第62-64页 |
5.2.1 制定微课学习任务单,动态监督微课学习 | 第62-63页 |
5.2.2 加强学困生微课学习习惯、方法的指导 | 第63页 |
5.2.3 安排系统的微课学习,帮助学困生形成知识体系 | 第63-64页 |
5.3 学困生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家长介入策略 | 第64-66页 |
5.3.1 重视、实时监督孩子微课学习 | 第64-65页 |
5.3.2 定期对孩子微课学习予以评价 | 第65页 |
5.3.3 及时反馈孩子微课学习情况 | 第65-66页 |
5.4 学困生微课学习的评价策略 | 第66-70页 |
5.4.1 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关注学困生的类型和差异 | 第66页 |
5.4.2 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困生进行多方评价 | 第66-67页 |
5.4.3 实施灵活的评价方式,丰富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 第67-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附录A | 第76-77页 |
附录B | 第77-78页 |
附录C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