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学习为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绪论第8-2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页
        1.1.2 研究问题第8-9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综述第11-18页
        1.3.1 微课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学困生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3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4 综合评述第18页
    1.4 本文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2页
        1.4.1 本文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第22-34页
    2.1 微课概念的界定第22-24页
        2.1.1 微课的基本概念第22-23页
        2.1.2 微课相关概念第23-24页
    2.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涵义与类型第24-26页
        2.2.1 学困生的基本内涵第24-25页
        2.2.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定义第25页
        2.2.3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主要类型第25-26页
    2.3 微课的特点及其应用的理论基础第26-30页
        2.3.1 微课的类型与特点第26-28页
        2.3.2 微课在学困生转化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第28-30页
    2.4 微课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优势第30-34页
        2.4.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第30-31页
        2.4.2 实施个性化学习,促进学困生全面发展第31页
        2.4.3 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克服学困生自卑感第31页
        2.4.4 创新教学辅导方式,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第31-34页
第3章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调查研究第34-48页
    3.1 调查设计第34-35页
        3.1.1 调查目的第34页
        3.1.2 调查对象第34-35页
        3.1.3 问卷设计第35页
        3.1.4 调查实施第35页
    3.2 调查数据统计第35-43页
        3.2.1 学困生学习状况调查第35-39页
        3.2.2 学困生教师教学调查第39-42页
        3.2.3 学困生家庭教育调查第42-43页
    3.3 调查结果分析第43-48页
        3.3.1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主要问题第43-45页
        3.3.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第45-47页
        3.3.3 微课在学困生转化中应用的可行性第47-48页
第4章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案例分析第48-60页
    4.1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案例选取第48-49页
    4.2“动力不足型”学困生转化案例:寓教于乐类系列微课的应用第49-52页
        4.2.1 学困生A背景介绍第49页
        4.2.2 学困生A学情分析和微课选取第49页
        4.2.3 学困生A转化过程第49-51页
        4.2.4 学困生A转化效果分析第51-52页
    4.3“知识薄弱型”学困生转化案例:知识授导类系列微课的应用第52-55页
        4.3.1 学困生B背景介绍第52页
        4.3.2 学困生B学情分析和微课选取第52页
        4.3.3 学困生B转化过程第52-54页
        4.3.4 学困生B转化效果分析第54-55页
    4.4“方法不当型”学困生转化案例:方法指导类系列微课的应用第55-60页
        4.4.1 学困生C背景介绍第55页
        4.4.2 学困生C学情分析和微课选取第55-56页
        4.4.3 学困生C转化过程第56-57页
        4.4.4 学困生C转化效果分析第57-60页
第5章 基于微课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构成与实施第60-70页
    5.1 适合学困生学习的微课选择策略第60-62页
        5.1.1 适合“动力不足型”学困生的微课特点与类型第60-61页
        5.1.2 适合“知识薄弱型”学困生的微课特点与类型第61页
        5.1.3 适合“方法不当型”学困生的微课特点与类型第61-62页
    5.2 学困生微课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第62-64页
        5.2.1 制定微课学习任务单,动态监督微课学习第62-63页
        5.2.2 加强学困生微课学习习惯、方法的指导第63页
        5.2.3 安排系统的微课学习,帮助学困生形成知识体系第63-64页
    5.3 学困生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家长介入策略第64-66页
        5.3.1 重视、实时监督孩子微课学习第64-65页
        5.3.2 定期对孩子微课学习予以评价第65页
        5.3.3 及时反馈孩子微课学习情况第65-66页
    5.4 学困生微课学习的评价策略第66-70页
        5.4.1 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关注学困生的类型和差异第66页
        5.4.2 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困生进行多方评价第66-67页
        5.4.3 实施灵活的评价方式,丰富学困生的成功体验第67-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研究结论第70页
    6.2 研究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第76-80页
    附录A第76-77页
    附录B第77-78页
    附录C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2页
致谢第82-84页
附件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早期应用重组人脑钠肽对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
下一篇:乙醇—乌头碱联合染毒对心肌细胞钙稳态及RyR2-ser2808磷酸化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