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2页 |
1.1 绪论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9页 |
1.2.1 道德四成分模型 | 第9-18页 |
1.2.2 网络利他行为 | 第18-19页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9页 |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量表的编制 | 第22-49页 |
2.1 网络道德量表1的编制部分 | 第22-45页 |
2.1.1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 第22-23页 |
2.1.2 网络道德量表1项目收集 | 第23-30页 |
2.1.3 初测 | 第30-37页 |
2.1.4 再测 | 第37-45页 |
2.2 网络道德量表2的编制部分 | 第45-49页 |
2.2.1 被试 | 第47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47页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7-49页 |
第3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及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 | 第49-58页 |
3.1 被试 | 第49-50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50页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利他行为的总体分析 | 第50-51页 |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量表1总体分析 | 第50页 |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总体分析 | 第50-51页 |
3.3.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各维度总体分析 | 第51页 |
3.4 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利他行为的性别、年级、年龄、专业差异 | 第51-54页 |
3.4.1 大学生网络道德1各维度及总分性别、年级、年龄、专业差异 | 第51-53页 |
3.4.2 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性别、年级、年龄和专业差异 | 第53页 |
3.4.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性别、年级、年龄和专业差异 | 第53-54页 |
3.5 大学生每日平均上网时间性别、年级、年龄和专业的差异 | 第54-55页 |
3.6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55-57页 |
3.6.1 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与网络道德量表1各维度相关 | 第55页 |
3.6.2 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与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 | 第55-56页 |
3.6.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道德量表1各维度的相关 | 第56页 |
3.6.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各维度与网络道德量表1各维度的相关 | 第56-57页 |
3.7 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与网络道德和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57-58页 |
3.7.1 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和网络道德量表1各维度的相关 | 第57页 |
3.7.2 学生每日上网时间和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的相关 | 第57-58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58-64页 |
4.1 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量表编制结果 | 第58页 |
4.2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总体分析 | 第58-60页 |
4.2.1 大学生道德量表1总体分析 | 第58-59页 |
4.2.2 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现状的总体分析 | 第59-60页 |
4.2.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现状的总体分析 | 第60页 |
4.3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现状分析 | 第60-61页 |
4.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年级差异 | 第61页 |
4.5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年龄差异现状分析 | 第61页 |
4.6 大学生每日平均上网时间的现状分析 | 第61-62页 |
4.6.1 年龄差异 | 第61-62页 |
4.6.2 年级差异 | 第62页 |
4.7 大学生网络道德量表1和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62-63页 |
4.8 大学生网络道德量表2和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63-64页 |
第5章 教育建议 | 第64-70页 |
5.1 预备性教育和公正性教育—基于道德敏感性角度 | 第64-66页 |
5.2 通过阅读的方式提高道德能力—基于道德认知角度 | 第66-67页 |
5.3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感—基于道德动机角度 | 第67-68页 |
5.4 丰富道德图式,提高过程性认识—基于道德品质角度 | 第68-70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