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从《楚辞》与《诗经》的关系看楚文化的华夏化--以屈原作品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15页
    一 选题缘起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第一章 概念阐释第15-19页
    一 楚文化第15-17页
    二 华夏化第17-19页
第二章 从文本分析看《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第19-33页
    一 “黍离之悲”与“离骚之恨”:《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第20-24页
        (一)主要用夏语只是兼写楚语第20-22页
        (二)书写夏代历史而不是楚国历史第22-24页
    二 赋、比、兴与所谓伊人:《楚辞》对《诗经》艺术手法的进一步锤炼和砥砺第24-30页
        (一)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抽象化第24-27页
        (二)美人意象从模糊到清晰第27-30页
    三 怨刺与忧患:《楚辞》对《诗经》文学精神的深入挖掘和阐释第30-33页
        (一)“怨灵修之浩荡”《诗经》中的怨刺精神在《楚辞》中进一步发挥第30-31页
        (二)“哀民生之多艰”《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在《楚辞》中进一步体现第31-33页
第三章 从作家分析看楚地作者对中原文化经典的传承第33-42页
    一 屈原熟谙《诗经》第33-35页
    二 屈原的儒家思想第35-42页
        (一)屈原基于儒典建立的历史观与天命观第35-39页
        (二)效法先王和推举贤才——屈原的“美政理想”第39-42页
第四章 从地缘分析看楚文化的华夏化第42-47页
    一 楚族的族源认定是楚人认同中原文化的具体体现第42-44页
    二 楚国的地理条件为楚人接触中原文化提供了便利第44-46页
    三 楚人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证券欺诈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研究--从实体法与程序法交错的视角
下一篇: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实效性分析--以成都市机关政府网站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