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与数学符号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1.1.2 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1.2 毫米波无线局域网系统 | 第18-19页 |
1.2.1 毫米波特性 | 第18-19页 |
1.2.2 毫米波现有标准 | 第19页 |
1.3 无线局域网OFDM系统中的导频 | 第19-21页 |
1.3.1 导频的结构 | 第20页 |
1.3.2 导频估计频偏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无线局域网OFDM系统中的相位噪声 | 第21-23页 |
1.4.1 相位噪声的产生 | 第21-22页 |
1.4.2 相位噪声抑制算法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论文安排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及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5页 |
2.1 OFDM概述 | 第25-29页 |
2.1.1 OFDM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2.1.2 基带系统结构 | 第27页 |
2.1.3 OFDM主要优缺点 | 第27-29页 |
2.2 OFDM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2.2.1 载波频偏的影响 | 第29-31页 |
2.2.2 采样时钟频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 相位噪声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4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IEEE 802.11 aj物理层规范及仿真模型 | 第35-51页 |
3.1 物理层规范 | 第35-40页 |
3.1.1 物理层帧结构 | 第35-36页 |
3.1.2 QTF字段 | 第36页 |
3.1.3 信令字段 | 第36页 |
3.1.4 MCTF字段 | 第36-39页 |
3.1.5 物理层相关参数 | 第39-40页 |
3.2 无线局域网仿真模型 | 第40-49页 |
3.2.1 补零(padding) | 第40-41页 |
3.2.2 扰码器(scrambler) | 第41-42页 |
3.2.3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LDPC coding) | 第42-43页 |
3.2.4 流解析器(stream parser) | 第43-44页 |
3.2.5 星座映射器(constellation mapper) | 第44-46页 |
3.2.6 LDPC子载波映射(tone mapping) | 第46-47页 |
3.2.7 空时分组编码(STBC) | 第47-48页 |
3.2.8 导频子载波(pilot tones) | 第48页 |
3.2.9 循环移位分集运算(CSD) | 第48-49页 |
3.2.10 空间扩展(spatial extending) | 第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利用导频间隔优化导频位置的方法 | 第51-63页 |
4.1 频偏模型 | 第51-52页 |
4.2 导频位置的确定 | 第52-55页 |
4.3 用导频估计频偏算法 | 第55-56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56-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相位噪声抑制补偿算法 | 第63-79页 |
5.1 相位噪声单边带谱密度 | 第63-64页 |
5.2 相位噪声的模型 | 第64-70页 |
5.2.1 带限白噪声模型 | 第65页 |
5.2.2 维纳模型 | 第65-66页 |
5.2.3 PLL相位噪声模型 | 第66-67页 |
5.2.4 本文中使用的模型 | 第67-70页 |
5.3 已有的CPE和ICI抑制补偿算法 | 第70-75页 |
5.3.1 CPE算法 | 第70-72页 |
5.3.2 ICI算法 | 第72-75页 |
5.4 改进的时频域联合估计补偿算法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