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4.1 收入的概念 | 第13-15页 |
1.4.2 收入分配的概念 | 第15页 |
1.4.3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 第15-16页 |
1.4.4 保障性住房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概念 | 第16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2.1 保障性住房调节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1 福利经济学的收入转移理论 | 第19-20页 |
2.1.2 新史学派的收入再分配理论 | 第20页 |
2.1.3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理论 | 第20-21页 |
2.1.4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理论 | 第21页 |
2.1.5 效用理论 | 第21-22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5页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模型构建 | 第29-47页 |
3.1 保障性住房福利的基本内涵 | 第29页 |
3.2 保障性住房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3.3 保障性住房福利测算模型的构建 | 第30-37页 |
3.3.1 模型的假设 | 第30-31页 |
3.3.2 保障性住房福利测算的隐函数模型 | 第31-34页 |
3.3.3 保障性住房家庭福利测算模型函数形式的选取 | 第34-36页 |
3.3.4 基于EV模型的保障性住房福利测算模型的构建 | 第36-37页 |
3.4 保障性住房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度量指标 | 第37-41页 |
3.4.1 常用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度量指标 | 第37-40页 |
3.4.2 保障性住房收入再分配效应度量指标的择取 | 第40-41页 |
3.5 保障性住房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度量方法 | 第41-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福利测算模型参数量化 | 第47-61页 |
4.1 参数的量化方法 | 第47-48页 |
4.2 保障性住房市场价格的测算 | 第48-57页 |
4.2.1 住房特征变量的选择 | 第48-54页 |
4.2.2 住房特征价格模型的确定 | 第54-55页 |
4.2.3 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 | 第55-57页 |
4.3 住房边际消费倾向的测算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61-81页 |
5.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第61-63页 |
5.1.1 经济适用房数据 | 第61-62页 |
5.1.2 住房出售挂牌数据 | 第62-63页 |
5.1.3 电子地图数据 | 第63页 |
5.2 研究数据的量化 | 第63-67页 |
5.2.1 定量变量的量化 | 第63-65页 |
5.2.2 定性变量的量化 | 第65-67页 |
5.3 模型参数估计 | 第67-78页 |
5.3.1 经济适用房的市场价格P_M | 第67-74页 |
5.3.2 经济适用房的实际价格P_S | 第74-75页 |
5.3.3 住房边际消费倾向β | 第75-78页 |
5.3.4 受保障家庭月收入I_0 | 第78页 |
5.3.5 最低消费支出θ_H和θ_X | 第78页 |
5.4 保障性住房福利的测算 | 第78-79页 |
5.5 南京市经济适用房再分配效应的测算 | 第79-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2 存在的不足 | 第82页 |
6.3 政策建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