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3-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文献法 | 第19页 |
(二) 文本分析 | 第19-20页 |
(三) 内容分析 | 第20页 |
(四) 个案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中国丛报》创办缘起及其历史地位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中国丛报》的创办缘起及状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作为传教士的主要撰稿人马礼逊、裨治文、卫三畏的“中国情结” | 第23-28页 |
(一) 近代新教来华传教士第一人——马礼逊 | 第24-25页 |
(二) 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第一人——稗治文 | 第25-26页 |
(三) 汉学研究第一教授—卫三畏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中国丛报》的特殊历史地位 | 第28-32页 |
(一) 亲历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年,见证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 | 第28-29页 |
(二) 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 第29页 |
(三)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观 | 第29-30页 |
(四) 为近代中国及其世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的消息来源及受众构成 | 第32-42页 |
第一节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的消息来源 | 第32-37页 |
(一) 对《京报》上的一些文章进行翻译并作相关评论 | 第32-34页 |
(二) 对《广东官报》消息的摘录 | 第34页 |
(三) 在华传教士的耳闻目睹 | 第34-36页 |
(四) 外国在华商人、外交官、旅游者、军官等在中国的社会见闻 | 第36页 |
(五) 寄生在外国政府、商人与清政府体制内的买办透漏的相关信息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的受众构成 | 第37-42页 |
(一) 西方在华传教士 | 第38页 |
(二) 西方在华商人 | 第38-39页 |
(三) 西方驻华外交机构 | 第39-40页 |
(四) 西方社会与媒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内容分析 | 第42-53页 |
第一节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的类型 | 第42-49页 |
(一) 社会新闻 | 第43-44页 |
(二) 外交新闻 | 第44-45页 |
(三) 内政新闻 | 第45-46页 |
(四) 军事新闻 | 第46页 |
(五) 文化新闻 | 第46-47页 |
(六) 经济新闻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经典时事报道举偶——以鸦片战争为例 | 第49-53页 |
第四章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的特点分析 | 第53-63页 |
第一节 时事报道的内容特点 | 第53-55页 |
(一) 广泛性 | 第53-54页 |
(二) 连续性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体裁特点 | 第55-57页 |
(一) 短篇消息 | 第55页 |
(二) 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 | 第55-56页 |
(三) 人物报道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的编辑特点 | 第57-63页 |
(一) 版面页眉上有“Journal of Occurrence”即“时事报道” | 第60-61页 |
(二)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新闻标题形式多样 | 第61页 |
(三)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年末大事件回顾专栏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近代西方的中国镜像 | 第63-68页 |
第一节 “天朝上国”的政治倾向 | 第63-65页 |
第二节 “闭关锁国”的社会贸易 | 第65-66页 |
第三节 “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 第66-68页 |
第六章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及其不足之处 | 第68-73页 |
第一节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 第68-70页 |
(一) 办报方针明确 | 第69页 |
(二) 编辑方式留范后人 | 第69-70页 |
(三) 推动了近代中国出版印刷自由 | 第70页 |
第二节 《中国丛报》时事报道新闻报道的不足之处 | 第70-73页 |
(一) 新闻的时效性缺陷 | 第70-71页 |
(二) 翻译错误导致的准确性缺陷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