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德育理论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启示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四)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杜威德育理论的形成 | 第16-20页 |
(一) 杜威德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1. 美国社会生活的整体转型 | 第16页 |
2. 美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显现 | 第16-17页 |
(二) 杜威德育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 第17-20页 |
1. 杜威德育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 | 第17-18页 |
2. 杜威德育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18-20页 |
二、杜威德育理论评析 | 第20-26页 |
(一) 杜威德育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1. 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和境遇伦理学 | 第20页 |
2. 目的论:培养适合社会的合格公民 | 第20-21页 |
3. 内容论:关注生活,以实践教育为主 | 第21-22页 |
4. 途径论: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三位一体 | 第22-23页 |
(二) 对杜威德育理论的客观评价 | 第23-26页 |
1. 杜威德育理论的历史贡献 | 第23-24页 |
2. 杜威德育理论的局限性 | 第24-26页 |
三、我国中学德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6-31页 |
(一) 我国中学德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1. 德育目标理想化,学生知行分离 | 第26页 |
2. 德育内容空泛陈旧,缺乏时代感 | 第26-27页 |
3. 德育教学方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 | 第27页 |
4. 德育环境优化不足,学生缺乏自律 | 第27-28页 |
(二) 我国中学德育实践问题的成因 | 第28-31页 |
1.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 第28-29页 |
2. 社会本位论占据德育主流地位 | 第29-30页 |
3. 应试教育下德育功利性严重 | 第30-31页 |
四、杜威德育理论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启示 | 第31-41页 |
(一) 树立科学的中学德育目标 | 第31-33页 |
1. 坚持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 第31-32页 |
2. 力求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 第32页 |
3. 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 | 第32-33页 |
(二) 构建生活化的中学德育内容 | 第33-35页 |
1. 加强德育教材和课程教法生活化 | 第33页 |
2. 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生活意义 | 第33-34页 |
3. 以传统伦理思想精髓充实德育内容 | 第34-35页 |
(三) 创设多样化的中学德育方式 | 第35-38页 |
1. 普及推广探究体验式的德育课程 | 第35-36页 |
2. 加强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第36页 |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第36-37页 |
4. 充分发挥红色圣地的道德教育功能 | 第37-38页 |
(四) 创建和谐的中学德育宏观环境 | 第38-41页 |
1. 营造家庭的德育生活环境 | 第38-39页 |
2. 建设学校的德育文化环境 | 第39页 |
3. 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