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 | 第14-15页 |
1.2.2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 | 第15-16页 |
1.2.3 社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 第16-17页 |
1.2.4 低碳经济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21-22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1.1 碳源、碳汇和碳库 | 第22-23页 |
2.1.2 低碳经济 | 第23页 |
2.1.3 土地利用碳排放 | 第23-24页 |
2.1.4 能源强度和能源碳排放强度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5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6-27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27-2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28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7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28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4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以及预测 | 第29-42页 |
4.1 碳排放计算 | 第29-36页 |
4.1.1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源计算 | 第29-31页 |
4.1.2 武汉市耕地碳排放量测算 | 第31-32页 |
4.1.3 武汉市碳汇量测算 | 第32-34页 |
4.1.4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 | 第34-36页 |
4.2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 | 第36-42页 |
4.2.1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静态灰色模型 | 第37-39页 |
4.2.2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精度检验 | 第39-42页 |
5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第42-56页 |
5.1 因素分析模型与方法 | 第42-44页 |
5.2 测算与分析 | 第44-52页 |
5.3 不同用地类型对碳排放的累计贡献值结果 | 第52-53页 |
5.4 碳汇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 | 第53-5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6-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7-60页 |
6.2.1 碳增汇措施 | 第58页 |
6.2.2 碳减排措施 | 第58-60页 |
6.3 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