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第14-15页
        1.2.2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第15-16页
        1.2.3 社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分析第16-17页
        1.2.4 低碳经济研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可能的创新第21-22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2-27页
    2.1 相关概念第22-25页
        2.1.1 碳源、碳汇和碳库第22-23页
        2.1.2 低碳经济第23页
        2.1.3 土地利用碳排放第23-24页
        2.1.4 能源强度和能源碳排放强度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27页
        2.2.1 低碳经济理论第25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5-26页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第26-27页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第27-29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7-28页
        3.1.1 自然地理条件第27页
        3.1.2 社会经济条件第27-28页
    3.2 数据来源第28-29页
4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以及预测第29-42页
    4.1 碳排放计算第29-36页
        4.1.1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源计算第29-31页
        4.1.2 武汉市耕地碳排放量测算第31-32页
        4.1.3 武汉市碳汇量测算第32-34页
        4.1.4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第34-36页
    4.2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第36-42页
        4.2.1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静态灰色模型第37-39页
        4.2.2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精度检验第39-42页
5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第42-56页
    5.1 因素分析模型与方法第42-44页
    5.2 测算与分析第44-52页
    5.3 不同用地类型对碳排放的累计贡献值结果第52-53页
    5.4 碳汇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第53-56页
6 结论与讨论第56-62页
    6.1 主要结论第56-57页
    6.2 对策建议第57-60页
        6.2.1 碳增汇措施第58页
        6.2.2 碳减排措施第58-60页
    6.3 讨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兴发展中援助国与国际援受双方集体身份的重构
下一篇:WS1/WS2调控种子大小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