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电化学过程 | 第13-15页 |
1.2.1 电化学传质过程 | 第14页 |
1.2.2 强化传质技术 | 第14-15页 |
1.3 电解精炼铜电解池 | 第15-16页 |
1.4 电解水电解池 | 第16-19页 |
1.4.1 电解水碱性电解槽 | 第16-18页 |
1.4.2 固体聚合物电解槽 | 第18-19页 |
1.4.3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 第19页 |
1.5 提高碱性电解槽电解效率的途径 | 第19-20页 |
1.6 电解水析氢材料 | 第20-23页 |
1.6.1 贵金属及其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20页 |
1.6.2 合金电极材料 | 第20-23页 |
1.7 析氧电极材料 | 第23-24页 |
1.7.1 贵金属及其氧化物 | 第23页 |
1.7.2 过渡金属、合金及其氧化物 | 第23-24页 |
1.7.3 AB_2O_4型氧化物 | 第24页 |
1.8 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4-26页 |
1.8.1 电化学沉积法 | 第24页 |
1.8.2 复合电沉积法 | 第24-25页 |
1.8.3 化学镀法 | 第25页 |
1.8.4 热分解法 | 第25-26页 |
1.8.5 物理法 | 第26页 |
1.9 本课题内容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仿生电化学池中电解精炼铜反应的传质强化 | 第27-36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27页 |
2.2.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2.3 电极铜片的预处理 | 第28页 |
2.2.4 电解精炼铜实验 | 第28-29页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3.1 电解液流动速度对电解精炼铜能耗的影响 | 第30-33页 |
2.3.2 电流密度对电解精炼铜能耗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凝胶电解质气体扩散电极电解水装置的性能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36-37页 |
3.2.2 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 第37页 |
3.2.3 电极片的预处理 | 第37页 |
3.2.4 电解水实验 | 第37-38页 |
3.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3.1 凝胶电解质KOH浓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凝胶电解质PAAS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凝胶和相应KOH溶液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Fe/NF和Ni-Fe/NF阴极材料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4.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46页 |
4.2.2 电沉积溶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4.2.3 电极片的预处理 | 第47-48页 |
4.2.4 以泡沫镍为基底的Fe和Ni-Fe镀层的制备 | 第48页 |
4.2.5 电极材料的表征 | 第48-49页 |
4.2.6 电解水实验 | 第49页 |
4.2.7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3.1 Fe镀层阴极电催化材料性能的研究 | 第49-53页 |
4.3.2 Ni-Fe镀层阴极电催化材料性能的研究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α-Co(OH)_2/NF阳极材料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59-7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5.2.1 主要药品和仪器 | 第59页 |
5.2.2 电极片的预处理 | 第59页 |
5.2.3 以泡沫镍为基底的Co(OH)_2镀层的制备 | 第59-61页 |
5.2.4 电极材料的表征 | 第61页 |
5.2.5 电解水实验 | 第61页 |
5.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5.3.1 α-Co(OH)_2/NF作为阳极的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61-66页 |
5.3.2 α-Co(OH)_2/NFINi-Fe/NF电解池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