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重型数控轧辊磨床轴系及顶尖组件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轧辊磨床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3.1 国内轧辊磨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轧辊磨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大重型数控轧辊磨床简介 | 第14-19页 |
1.4.1 数控轧辊磨床构成 | 第14-16页 |
1.4.2 数控轧辊磨床功能及参数 | 第16-18页 |
1.4.3 数控轧辊磨床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大重型轧辊磨床顶尖承载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46页 |
2.1 轧辊磨床顶尖组件结构设计 | 第23-26页 |
2.1.1 顶尖结构的重要性 | 第23页 |
2.1.2 顶尖组件结构设计 | 第23-26页 |
2.1.2.1 轴承及其支承类型 | 第24-25页 |
2.1.2.2 轴承装配与预紧 | 第25页 |
2.1.2.3 顶尖及顶尖支体设计 | 第25-26页 |
2.2 顶尖承载能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 承载能力分析方法及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2.3.1 三维模型创建及零件前处理 | 第27-28页 |
2.3.2 材料属性及相互作用关系 | 第28页 |
2.3.3 边界条件及载荷 | 第28页 |
2.3.4 划分网格 | 第28-29页 |
2.4 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处理 | 第29-45页 |
2.4.1 顶尖角度的影响 | 第29-34页 |
2.4.1.1 不同角度应力分布 | 第29-30页 |
2.4.1.2 不同角度变形量分布 | 第30-31页 |
2.4.1.3 不同角度轴向力分布 | 第31-32页 |
2.4.1.4 顶尖角度的承载指标曲线 | 第32-34页 |
2.4.2 配合长度的影响 | 第34-39页 |
2.4.2.1 不同配合长度应力分布 | 第34-35页 |
2.4.2.2 不同配合长度变形量分布 | 第35-36页 |
2.4.2.3 不同配合长度接触面积分布 | 第36-38页 |
2.4.2.4 配合长度的承载指标曲线 | 第38-39页 |
2.4.3 摩擦因数的影响 | 第39-45页 |
2.4.3.1 不同摩擦因数应变分布 | 第39-40页 |
2.4.3.2 不同摩擦因数法向力分布 | 第40-42页 |
2.4.3.3 不同摩擦因数切向力分布 | 第42-43页 |
2.4.3.4 摩擦因数的承载指标曲线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大重型轧辊磨床顶尖动态接触分析与结构优化 | 第46-59页 |
3.1 顶尖动态模拟接触分析模型建立 | 第46-52页 |
3.1.1 动态模拟分析简介 | 第46页 |
3.1.2 接触分析简介 | 第46-49页 |
3.1.2.1 离散方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3.1.2.2 主面和从面的选择 | 第47-48页 |
3.1.2.3 有限滑移和小滑移 | 第48页 |
3.1.2.4 接触分析算法基本流程 | 第48-49页 |
3.1.3 接触关系创建 | 第49-51页 |
3.1.4 分析步创建 | 第51页 |
3.1.5 边界条件及载荷 | 第51-52页 |
3.2 顶尖动态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2-55页 |
3.2.1 应力分布情况 | 第52-53页 |
3.2.2 变形量分布情况 | 第53-54页 |
3.2.3 接触力情况 | 第54-55页 |
3.2.4 动能变化 | 第55页 |
3.3 顶尖薄弱环节识别 | 第55-56页 |
3.4 顶尖结构优化 | 第56-58页 |
3.4.1 优化方法 | 第56页 |
3.4.2 优化参数设置 | 第56页 |
3.4.3 优化结果 | 第56-57页 |
3.4.4 优化结构验证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大重型轧辊磨床主轴系统分析与拓扑优化 | 第59-78页 |
4.1 主轴系统介绍 | 第59-61页 |
4.1.1 主轴安装方式 | 第59页 |
4.1.2 主轴系统三维模型 | 第59-60页 |
4.1.3 主轴受力分析 | 第60-61页 |
4.2 主轴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1-68页 |
4.2.1 系统部件结构处理 | 第61-62页 |
4.2.2 相互作用关系 | 第62页 |
4.2.3 边界条件及载荷 | 第62-63页 |
4.2.4 网格划分 | 第63-68页 |
4.2.4.1 网格划分技术 | 第63-64页 |
4.2.4.2 网格单元类型 | 第64-65页 |
4.2.4.3 部件网格对比 | 第65-68页 |
4.3 主轴系统静态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4.3.1 主轴应力分析结果 | 第68页 |
4.3.2 主轴变形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4.4 主轴结构拓扑优化 | 第70-77页 |
4.4.1 拓扑优化方法 | 第70-71页 |
4.4.1.1 拓扑优化理论 | 第70-71页 |
4.4.1.2 ABAQUS的优化算法 | 第71页 |
4.4.2 优化参数设置 | 第71-74页 |
4.4.2.1 设计响应设置 | 第71-72页 |
4.4.2.2 目标函数设置 | 第72页 |
4.4.2.3 约束设置 | 第72-73页 |
4.4.2.4 几何限制设置 | 第73-74页 |
4.4.3 优化过程 | 第74-76页 |
4.4.4 优化结果 | 第76-77页 |
4.4.4.1 优化后应力分布 | 第76-77页 |
4.4.4.2 优化后变形分布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5.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读图说明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