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6页 |
1.1 葡萄霜霉病概述 | 第15-16页 |
1.1.1 葡萄霜霉病的危害 | 第15页 |
1.1.2 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过程 | 第15-16页 |
1.2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卫机制 | 第16-18页 |
1.2.1 PAMPs诱导的的植物免疫反应 | 第17-18页 |
1.2.2 Effector诱导的植物免疫反应 | 第18页 |
1.3 卵菌效应蛋白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3.1 胞外效应蛋白 | 第19-21页 |
1.3.2 胞内效应分子 | 第21-24页 |
1.4 卵菌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葡萄霜霉病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26-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2.1.2 接种材料 | 第2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1.4 供试培养基 | 第27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葡萄霜霉病菌的保存和活化 | 第27-28页 |
2.2.2 霜霉病菌单孢子囊的分离和扩繁 | 第28页 |
2.2.3 大量单孢子囊的收集 | 第28-29页 |
2.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2.5 454和illumina测序及组装 | 第29页 |
2.2.6 候选效应蛋白的预测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2.3.1 基因组DNA文库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2.3.2 获得的总数据量概况 | 第31-35页 |
2.3.3 RXLR效应蛋白的鉴定 | 第35-38页 |
2.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葡萄霜霉病菌RXLR候选效应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 第40-55页 |
3.1 材料 | 第40-41页 |
3.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40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2 方法 | 第41-48页 |
3.2.1 培养基的配制和菌株培养条件 | 第41页 |
3.2.2 效应分子基因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44页 |
3.2.3 信号肽的鉴定 | 第44-47页 |
3.2.4 亚细胞定位载体和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47-48页 |
3.2.5 烟草瞬时表达试验 | 第48页 |
3.2.6 抑制BT-PCD的功能分析 | 第48页 |
3.2.7 接种叶片的台盼蓝染色 | 第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3.3.1 候选效应子基因的克隆 | 第48-49页 |
3.3.2 信号肽的鉴定 | 第49-50页 |
3.3.3 候选效应子的亚细胞定位 | 第50-52页 |
3.3.4 候选效应子诱导植物细胞坏死能力的鉴定 | 第52-53页 |
3.3.5 抑制BT-PCD的功能分析 | 第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葡萄霜霉病菌效应蛋白R7的功能研究 | 第55-67页 |
4.1 材料 | 第55页 |
4.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5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5页 |
4.2 方法 | 第55-57页 |
4.2.1 RXLR-DEER点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4.2.2 R7删除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56页 |
4.2.3 R7突变体的烟草瞬时表达试验 | 第56页 |
4.2.4 细胞坏死抑制试验 | 第56页 |
4.2.5 烟草接种部位叶片离子渗漏测定试验 | 第56-5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4.4 讨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