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论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31页
    1.1 选题缘由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31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25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25-31页
第2章 国民性的内涵及评判标准第31-53页
    2.1 国民性的内涵与特点第31-37页
        2.1.1“国民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31-34页
        2.1.2 本文对“国民性”的界定第34-36页
        2.1.3 国民性的特点第36-37页
    2.2 近代学者们对中国国民性的判断第37-42页
        2.2.1 对国民性格特征的归纳分析第38-39页
        2.2.2 对国民性的优劣认同度分析第39-42页
    2.3 评判我国国民性优劣的标准第42-53页
        2.3.1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43-46页
        2.3.2 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第46-48页
        2.3.3 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第48-53页
第3章 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第53-67页
    3.1 公共意识淡薄第53-57页
        3.1.1 对“公共意识淡薄”的批判第53-55页
        3.1.2“公共观念淡薄”产生的根源探析第55-57页
    3.2 因循守旧第57-60页
        3.2.1 对“因循守旧”的批判第57-58页
        3.2.2“因循守旧”产生的根源探析第58-60页
    3.3 独立人格欠阙第60-64页
        3.3.1 对“奴隶性”的批判第60-62页
        3.3.2“奴隶性”产生的根源探析第62-64页
    3.4 科学精神缺失第64-67页
        3.4.1 对“科学精神缺失”的批判第64-65页
        3.4.2“科学精神缺失”产生的根源探析第65-67页
第4章 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必要与可能第67-85页
    4.1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第67-73页
        4.1.1 公共意识薄弱第68页
        4.1.2 创新精神不足第68-70页
        4.1.3 人格意识欠缺第70-71页
        4.1.4 科学精神缺失第71-73页
    4.2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第73-80页
        4.2.1 国民性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第73-76页
        4.2.2 从教育促进人发展功能来看第76-78页
        4.2.3 从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来看第78-80页
    4.3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限度第80-85页
        4.3.1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80-82页
        4.3.2 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有限性第82-84页
        4.3.3 国民性自身特点第84-85页
第5章 教育如何实现对国民性的改造第85-104页
    5.1 教育目的应体现对国民性的改造第85-89页
        5.1.1 教育目的表述中“国民性”内涵的淡化第85-87页
        5.1.2 教育目的应体现国民性塑造的宗旨第87-89页
    5.2 在课程与教材中渗透国民性改造的内容第89-95页
        5.2.1 课程中国民性改造内容的缺失—以小学教育阶段为例第90-94页
        5.2.2 课程中应充分渗透国民性改造的内容第94-95页
    5.3 在教师培养中体现对国民性的改造第95-104页
        5.3.1 国民性改造视角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第95-98页
        5.3.2 教师素养低下对国民性改造产生不良影响第98-99页
        5.3.3 提高教师人格素养的主要途径第99-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孕期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及性别差异的队列研究
下一篇:长江中下游4市学龄前儿童哮喘与剖宫产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