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固市凹陷及渭河断裂带地热研究和开发史 | 第11-12页 |
1.3.1 固市凹陷地热研究和开发史 | 第11-12页 |
1.3.2 渭河断裂带地热研究和开发史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创新点 | 第12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2.1.1 研究区范围 | 第14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15-16页 |
2.1.4 地形地势 | 第16页 |
2.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 | 第16-19页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17-18页 |
2.2.3 水文地质 | 第18-19页 |
2.3 固市凹陷地热井开采特征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固市凹陷地下热水环境同位素演化特征 | 第21-30页 |
3.1 氘氧同位素特征 | 第21-25页 |
3.2 ~(13)C同位素特征 | 第25-27页 |
3.3 ~(34)S同位素特征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固市凹陷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 第30-38页 |
4.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30页 |
4.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4页 |
4.3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第34-38页 |
4.3.1 溶滤作用 | 第34-35页 |
4.3.2 脱硫酸作用 | 第35-36页 |
4.3.3 脱碳酸作用 | 第36页 |
4.3.4 混合作用 | 第36-37页 |
4.3.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固市凹陷不同单元地下热水补给水源 | 第38-44页 |
5.1 三原断阶地下热水的补给水源 | 第38-39页 |
5.2 二华断阶地下热水的补给水源 | 第39-40页 |
5.3 固市断凹地下热水的补给水源 | 第40-44页 |
第六章 固市断凹 δ~(18)O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第七章 渭河断裂导水性研究 | 第47-64页 |
7.1 渭河断裂在沿断裂走向导水性分析 | 第47-50页 |
7.1.1 渭河断裂沿断裂走向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7.1.2 渭河断裂沿断裂走向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7.2 渭河断裂垂直断裂走向导水性分析 | 第50-56页 |
7.2.1 渭河断裂垂直断裂走向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7.2.2 渭河断裂垂直断裂走向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7.3 渭河断裂在铅垂方向上导水性分析 | 第56-62页 |
7.3.1 渭河断裂在铅垂方向上热储温度特征分析 | 第56-61页 |
7.3.2 渭河断裂在铅垂方向上循环深度特征分析 | 第61页 |
7.3.3 渭河断裂在铅垂方向上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7.4 渭河断裂对关中盆地地下热水赋存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