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衡》文学思想探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论衡》文学思想研究学术发展史第10-25页
    第一节 古代对王充文学思想的接受第11-12页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王充文学思想研究第12-25页
        一、研究分期第12-17页
        二、研究方向第17-23页
        三、研究现状评述及可行性分析第23-25页
第二章 《论衡》与道家之“自然”第25-42页
    第一节 王充的道家哲学观第25-27页
    第二节 真美文学思想第27-36页
        一、生成:法天贵真的自然崇拜第27-28页
        二、运作:真美与虚妄对抗第28-30页
        三、立论:叙事真实与抒情真实第30-36页
    第三节“气”论的发展第36-42页
        一、王充“气”论的建构第36-37页
        二、“气”论的文学化第37-40页
        三、王充“气”论的影响第40-42页
第三章 《论衡》与儒家之“文德”第42-75页
    第一节 臧否失德之文第43-46页
        一、前期:反对儒书的文学修饰第43-45页
        二、后期:辩证看待儒书的文学夸张第45-46页
    第二节 文德之兴:问孔与尊孔第46-59页
        一、对孔子“文德”的发展第46-51页
        二、对儒家文质观的完善第51-54页
        三、王充文质观的儒家烙印第54-57页
        四、文白统一的语言观第57-59页
    第三节 文德之彰:刺孟与学孟第59-67页
        一、对孟子论辩术的学习第59-64页
        二、对孟子语言风格的学习第64-66页
        三、对孟子地位的抬升第66-67页
    第四节 文德之源:王充与荀子的关系第67-75页
        一、王充与荀子学术关系传承关系讨论第67-69页
        二、作家论第69-71页
        三、鸿儒形象的勾勒第71-75页
第四章 《论衡》与法家之“功利”第75-83页
    第一节 王充的法家标识第75-76页
    第二节 非韩与轻法第76-78页
        一、非韩子之术第76-77页
        二、轻法家之策第77-78页
    第三节 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共鸣第78-83页
        一、对文学功用性的强调第78-81页
        二、对文学娱乐功能的讨论第81-83页
第五章 杂家文艺观与《论衡》之“兼合”第83-96页
    第一节 王充与杂家关系考辨第83-87页
        一、杂家的定义第84-85页
        二、《淮南子》的杂家性第85-86页
        三、王充的杂家身份认同第86-87页
    第二节 文学思想:《淮南子》对《论衡》的影响第87-91页
        一、文学意象第87-88页
        二、文质观第88-89页
        三、兼合视野下的文学审美意趣第89-91页
    第三节 《论衡》兼合特征下的文学思想取法第91-96页
        一、墨家之“非”第91-92页
        二、名家之“诡”第92-93页
        三、阴阳家之“浮”第93-94页
        四、纵横家之“饰”第94-96页
结语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后记第104-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达HMGN2融合蛋白的重组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探索
下一篇:胎盘生长因子源性正电荷多肽增强γ-干扰素抑制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