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9-30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9-20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0-22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2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2.2.1 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 第24-25页 |
2.2.3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 第25-26页 |
2.2.4 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 | 第26页 |
2.2.5 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 第26-27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3.1 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 | 第27-28页 |
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8-29页 |
2.3.3 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29-30页 |
3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30-37页 |
3.1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现状 | 第30-34页 |
3.1.1 Z集团企业简介 | 第30-32页 |
3.1.2 Z集团现有环境成本的构成 | 第32-33页 |
3.1.3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现状 | 第33-34页 |
3.2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2.1 Z集团各部门环境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 第34页 |
3.2.2 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质量差 | 第34-35页 |
3.2.3 治理模式滞后 | 第35页 |
3.2.4 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 | 第35页 |
3.3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3.3.1 环境成本控制管理层主体缺失 | 第35-36页 |
3.3.2 未做到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完全披露 | 第36页 |
3.3.3 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落后 | 第36-37页 |
4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下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 第37-54页 |
4.1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优化的目标 | 第37-39页 |
4.2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优化的原则 | 第39页 |
4.2.1 全过程控制原则 | 第39页 |
4.2.2 成本效益原则 | 第39页 |
4.2.3 多方共赢原则 | 第39页 |
4.3 产品生产前环境成本控制 | 第39-44页 |
4.3.1 完善Z集团环境成本的构成 | 第39页 |
4.3.2 基于生命周期成本法的产品生态设计 | 第39-41页 |
4.3.3 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持续优化体系 | 第41-44页 |
4.4 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控制 | 第44-47页 |
4.4.1 强化煤炭工业清洁生产执行 | 第44-45页 |
4.4.2 建立Z集团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型 | 第45-47页 |
4.5 产品生产后环境成本控制 | 第47-54页 |
4.5.1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 第47-49页 |
4.5.2 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 第49-51页 |
4.5.3 建立科学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方法 | 第51-54页 |
5 促进Z集团完善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54-59页 |
5.1 实施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共生战略 | 第54-55页 |
5.1.1 企业文化的整合 | 第54-55页 |
5.1.2 信息的有效传递 | 第55页 |
5.2 转变Z集团环境成本控制观念 | 第55-57页 |
5.2.1 树立全员环保意识 | 第55-56页 |
5.2.2 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意识 | 第56页 |
5.2.3 提升企业团队专业性 | 第56-57页 |
5.3 发挥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 | 第57-59页 |
5.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页 |
5.3.2 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 | 第57-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