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L-抗坏血酸酯的酶法合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相关知识 | 第11-14页 |
1.1.1 手性药物概述 | 第11页 |
1.1.2 氟比洛芬概述 | 第11-12页 |
1.1.3 L-抗坏血酸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有机溶剂体系中的酶催化反应 | 第14-15页 |
1.2.2 酶催化的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酶促合成体系的构建及产物表征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9-2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第21页 |
2.3.2 氟比洛芬甲酯的合成方法 | 第21页 |
2.3.3 氟比洛芬L-抗坏血酸酯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21-22页 |
2.3.4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3.5 产物检测与分析 | 第22-24页 |
2.3.6 产物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4.1 氟比洛芬L-抗坏血酸酯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24-26页 |
2.4.2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26-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酶促合成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1 反应时间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2 底物摩尔比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3 脂肪酶量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4 反应温度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5 摇床转速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4.1 反应时间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2 底物摩尔比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脂肪酶量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4 反应温度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5 摇床转速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6 脂肪酶批式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 第41-54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4.3.1 反应初速度的测定 | 第41-43页 |
4.3.2 酶量的影响 | 第43页 |
4.3.3 摇床转速的影响 | 第43页 |
4.3.4 温度的影响 | 第43页 |
4.3.5 底物摩尔比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4.4.1 内扩散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2 外扩散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3 底物及产物抑制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4 温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4.4.5 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