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品论文--药品鉴定论文

复方芪麻胶囊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4页
    1.1 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和评价现状第15页
    1.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第15-18页
        1.2.1 中药指纹图谱第15-16页
        1.2.2 化学计量学方法第16-18页
        1.2.3 一测多评第18页
        1.2.4 指纹图谱与定量测定相结合第18页
    1.3 复方芪麻胶囊研究现状第18-24页
        1.3.1 复方芪麻胶囊研究背景第18-19页
        1.3.2 处方来源第19页
        1.3.3 处方组成、功能主治及方解第19页
        1.3.4 复方芪麻胶囊中药味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5 复方芪麻胶囊现行质量标准第22-24页
第二章 复方芪麻胶囊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第24-54页
    2.1 仪器与材料第24-25页
        2.1.1 仪器第24页
        2.1.2 试药第24-25页
    2.2 方法与结果第25-53页
        2.2.1 黄芪药材的质量控制第25-32页
        2.2.2 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第32-36页
        2.2.3 法半夏药材的质量控制第36-39页
        2.2.4 化橘红药材的质量控制第39-42页
        2.2.5 天麻药材的质量控制第42-46页
        2.2.6 泽泻药材的质量控制第46-50页
        2.2.7 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第50-53页
    2.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复方芪麻胶囊质量标准研究第54-67页
    3.1 仪器与材料第54页
        3.1.1 仪器第54页
        3.1.2 材料第54页
        3.1.3 供试品第54页
    3.2 质量检查第54-56页
        3.2.1 性状第54页
        3.2.2 水分测定第54-55页
        3.2.3 崩解时限第55页
        3.2.4 装量差异第55页
        3.2.5 微生物限度第55-56页
        3.2.6 砷盐及重金属检查第56页
    3.3 薄层色谱鉴别第56-58页
        3.3.1 黄芪薄层色谱鉴别第56-57页
        3.3.2 天麻薄层色谱鉴别第57页
        3.3.3 化橘红薄层色谱鉴别第57页
        3.3.4 川芎薄层色谱鉴别第57-58页
    3.4 含量测定研究第58-66页
        3.4.1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第58-62页
        3.4.2 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的含量测定第62-66页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6-67页
第四章 复方芪麻胶囊指纹图谱研究第67-88页
    4.1 仪器与材料第67页
        4.1.1 仪器第67页
        4.1.2 供试品第67页
        4.1.3 材料第67页
    4.2 复方芪麻胶囊UPLC指纹图谱研究第67-79页
        4.2.1 色谱条件的建立第67-70页
        4.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优选第70-71页
        4.2.3 指纹图谱实验方法确立第71-72页
        4.2.4 方法学考察第72-74页
        4.2.5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第74-75页
        4.2.7 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归属与指认第75-78页
        4.2.8 讨论第78-79页
    4.3 复方芪麻胶囊HPLC-ELSD指纹图谱研究第79-87页
        4.3.1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比较第79-81页
        4.3.2 色谱条件的确立第81-82页
        4.3.3 方法学考察第82-83页
        4.3.4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第83-84页
        4.3.6 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归属与指认第84-87页
        4.3.7 讨论第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复方芪麻胶囊中7个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第88-95页
    5.1 仪器与材料第88页
        5.1.1 仪器第88页
        5.1.2 材料第88页
    5.2 方法与结果第88-94页
        5.2.1 色谱条件第88页
        5.2.2 溶液的制备第88-89页
        5.2.3 系统适用性试验与专属性试验第89-90页
        5.2.4 方法学考察第90-94页
        5.2.5 样品的测定结果第94页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94-95页
结语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附录第100-101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统计学审核证明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亚硝基哌嗪(DNP)诱导AGR2基因表达参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沉默URG11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