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研究与相关理论探索 | 第11-15页 |
1.1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 第11-12页 |
1.1.1 中国传统医学 | 第11-12页 |
1.1.2 现代医学 | 第12页 |
1.2 骨康颗粒 | 第12-14页 |
1.2.1 芍药甘草汤 | 第12-13页 |
1.2.2 三七 | 第13页 |
1.2.3 骨碎补 | 第13页 |
1.2.4 淫羊藿 | 第13页 |
1.2.5 肉苁蓉 | 第13-14页 |
1.3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试验过程 | 第15-24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2.2.1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15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2.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3.1 临床研究设计 | 第16页 |
2.3.2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2.3.3 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2.4 干预时间 | 第17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2.6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18-24页 |
2.6.1 临床病例的一般情况和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18-20页 |
2.6.2 研究结果 | 第20-24页 |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 第24-27页 |
3.1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机制 | 第24页 |
3.2 基础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机制 | 第24-25页 |
3.3 骨康颗粒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疼痛的机制 | 第25页 |
3.4 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25页 |
3.5 创新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4章 结语 | 第27-29页 |
4.1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4.2 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4.3 前景展望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附录 | 第31-37页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第31-32页 |
附录2: 随机数字表法 | 第32-33页 |
附录3: 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法 | 第33页 |
附录4: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 第33-35页 |
附录5: ADL评定改良巴氏指数评价表 | 第35-36页 |
附录6: 样本量估计方法 | 第36-37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