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金属矿成矿规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3页 |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3-15页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5-32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5-20页 |
2.1.1 北疆-兴安地层区 | 第15-18页 |
2.1.1.1 元古代基底变质岩系 | 第15-17页 |
2.1.1.2 古生代地层 | 第17页 |
2.1.1.3 中、新生代地层 | 第17-18页 |
2.1.2 华北地层区 | 第18-20页 |
2.1.2.1 元古代基底变质岩系 | 第18-20页 |
2.1.2.2 晚古生代地层 | 第20页 |
2.1.2.3 中、新生代地层 | 第20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0-27页 |
2.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格局 | 第20-23页 |
2.2.2 区域构造形迹 | 第23-25页 |
2.2.2.1 褶皱构造 | 第23-24页 |
2.2.2.2 断裂构造 | 第24-25页 |
2.2.3 区域构造演化史 | 第25-27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7-32页 |
2.3.1 侵入岩 | 第28-29页 |
2.3.2 火山岩 | 第29-32页 |
3 金属矿床类型 | 第32-38页 |
3.1 矽卡岩型 | 第33页 |
3.2 斑岩型 | 第33-34页 |
3.3 热液型 | 第34-36页 |
3.4 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 | 第36-37页 |
3.5 块状硫化物型(VHMS型) | 第37页 |
3.6 岩浆型 | 第37-38页 |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38-51页 |
4.1 红花尔基钨矿 | 第38-41页 |
4.1.1 矿区地质 | 第38页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8-40页 |
4.1.3 成岩成矿时代 | 第40-41页 |
4.1.4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环境 | 第41页 |
4.2 二道河子铅锌矿 | 第41-45页 |
4.2.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42页 |
4.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2-44页 |
4.2.3 火山岩年龄 | 第44页 |
4.2.5 矿床成因 | 第44-45页 |
4.3 东珺铅锌银矿 | 第45-51页 |
4.3.1 矿区地质 | 第46页 |
4.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6-48页 |
4.3.3 矿床成因 | 第48-51页 |
5 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第51-60页 |
5.1 区域成矿规律 | 第51-55页 |
5.1.1 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 第51-55页 |
5.1.2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55页 |
5.2 主要控矿因素 | 第55-60页 |
5.2.1 控矿地质构造背景 | 第56页 |
5.2.2 控矿构造 | 第56-58页 |
5.2.3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 | 第58页 |
5.2.4 地层控矿特征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