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构成要件 | 第10-23页 |
(一)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10-13页 |
1、争议案件 | 第10-11页 |
2、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11-13页 |
(二)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客观方面 | 第13-21页 |
1、本罪中"食品"的认定 | 第13-15页 |
2、关于"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相关问题 | 第15-17页 |
3、关于"生产、销售"的相关问题 | 第17-20页 |
4、关于"掺"行为的理解 | 第20-21页 |
(三)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主观方面 | 第21-23页 |
1、本罪主观方面存在的争议 | 第21页 |
2、对"明知"的认定 | 第21-23页 |
二、本罪的停止形态认定 | 第23-26页 |
(一) 本罪的犯罪既遂的认定 | 第23-24页 |
(二) 本罪的未完成形态认定标准 | 第24-26页 |
1、本罪的犯罪预备的认定 | 第24页 |
2、本罪的犯罪未遂的认定 | 第24-25页 |
3、本罪的犯罪中止的认定 | 第25-26页 |
三、本罪的刑罚相关问题 | 第26-28页 |
(一) 关于本罪自由刑与罚金刑量刑的相关问题 | 第26-27页 |
(二) 关于本罪适用资格刑的相关问题 | 第27-28页 |
1、本罪在实践中多适用资格刑的必要性 | 第27页 |
2、本罪的适用资格刑的相关问题 | 第27-28页 |
四、本罪与他罪的区分 | 第28-32页 |
(一) 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区分 | 第28-30页 |
(二) 本罪的帮助犯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 | 第30-32页 |
1、对于本罪帮助犯的认定 | 第30-31页 |
2、本罪帮助犯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