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上海抵货运动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6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6-10页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抵货运动的兴起 | 第12-21页 |
第一节 五卅惨案与抵货运动的兴起 | 第12-15页 |
一、五卅惨案的发生 | 第12-13页 |
二、抵货方式的选择 | 第13-14页 |
三、英日商品在中国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抵货运动的开展 | 第15-21页 |
一、参与抵货运动的人员 | 第16-17页 |
二、抵货运动的宣传 | 第17-19页 |
三、抵货范围的确定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抵货运动的发展 | 第21-38页 |
第一节 实施概况 | 第21-26页 |
一、查货 | 第21-23页 |
二、疏销栈货 | 第23-24页 |
三、惩罚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抵货运动的深入 | 第26-30页 |
一、市民大会的召开 | 第26-28页 |
二、公祭大会的召开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抵货运动中各界的态度与行动 | 第30-38页 |
一、商人 | 第30-33页 |
二、学生 | 第33-34页 |
三、国共两党 | 第34-36页 |
四、其他民众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抵货运动的困境 | 第38-56页 |
第一节 中外官方的态度 | 第38-48页 |
一、中国官方的态度 | 第38-42页 |
二、来自受抵制国的压力 | 第42-48页 |
第二节 抵货运动中的矛盾 | 第48-56页 |
一、学商冲突 | 第48-51页 |
二、抵货运动的困境 | 第51-53页 |
三、抵货运动下的民众生活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抵货运动的结果 | 第56-74页 |
第一节 抵货运动的效果 | 第56-62页 |
一、对经贸的影响 | 第56-58页 |
二、对政治的影响 | 第58-61页 |
三、对外交的影响 | 第61-62页 |
四、对教育的影响 | 第62页 |
第二节 抵货运动中的中外企业 | 第62-68页 |
一、本国企业 | 第62-65页 |
二、在华外企 | 第65-68页 |
第三节 抵货运动与提倡国货运动 | 第68-74页 |
一、抵货对国货运动的促进 | 第68-71页 |
二、抵货运动下的国货运动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