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域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的一般问题 | 第16-24页 |
2.1 债权多重让与的界定 | 第16-19页 |
2.1.1 债权多重让与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债权多重让与和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6-19页 |
2.2 债权多重让与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19-21页 |
2.2.1 债权多重让与形成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 第20页 |
2.2.2 债权多重让与形成原因的法学分析 | 第20-21页 |
2.3 债权让与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1-24页 |
2.3.1 大陆法系国家债权让与制度的演进 | 第21-22页 |
2.3.2 英美法系国家债权让与制度的演进 | 第22-23页 |
2.3.3 我国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进程 | 第23-24页 |
3 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的比较法考察 | 第24-36页 |
3.1 大陆法系国家对债权多重让与权利归属的规定 | 第24-27页 |
3.1.1 德国法的规定 | 第24-25页 |
3.1.2 法国法的规定 | 第25-26页 |
3.1.3 日本法的规定 | 第26-27页 |
3.2 英美法系国家对债权多重让与权利归属的规定 | 第27-29页 |
3.2.1 英国法的规定 | 第27页 |
3.2.2 美国法的规定 | 第27-29页 |
3.3 国际公约对债权多重让与权利归属的规定 | 第29页 |
3.4 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规则的优劣性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3.4.1 时间在先权利在先规则 | 第29-30页 |
3.4.2 通知在先权利在先规则 | 第30-31页 |
3.4.3 登记在先权利在先规则 | 第31-32页 |
3.5 域外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规定的借鉴 | 第32-36页 |
3.5.1 注重债权让与中的利益平衡 | 第32-33页 |
3.5.2 重视债权让与的公示性效果 | 第33页 |
3.5.3 肯定受让人通知债务人的效力 | 第33-34页 |
3.5.4 注重区分债权让与中的第三人 | 第34-36页 |
4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下的权利归属的现状与问题 | 第36-42页 |
4.1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的立法现状 | 第36-37页 |
4.1.1 民法通则的规定 | 第36页 |
4.1.2 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36-37页 |
4.2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的学界观点 | 第37-39页 |
4.2.1 时间在先权利在先规则说 | 第37页 |
4.2.2 通知在先权利在先规则说 | 第37-38页 |
4.2.3 登记在先权利在先规则说 | 第38-39页 |
4.3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立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4.3.1 未明确债权多重让与下的权利归属规则 | 第39页 |
4.3.2 债权多重让与下受让人利益保护水平低 | 第39-40页 |
4.3.3 未明确规定债权移转的时间 | 第40-41页 |
4.3.4 缺乏债权让与对抗债务人以外第三人的要件 | 第41-42页 |
5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下权利归属制度的重构及完善 | 第42-48页 |
5.1 我国债权多重让与下的权利归属规则选择 | 第42-43页 |
5.1.1 我国适用通知在先权利在先规则的合理性 | 第42-43页 |
5.1.2 通知在先权利在先规则适用的例外 | 第43页 |
5.2 提高受让人的利益保护水平 | 第43-44页 |
5.2.1 赋予受让人债权让与通知的权利 | 第43-44页 |
5.2.2 明确赋予受让人辅助请求权 | 第44页 |
5.3 明确债权移转的时间 | 第44-46页 |
5.3.1 债权让与合同生效不是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 | 第45页 |
5.3.2 明确肯定债权让与通知是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 | 第45-46页 |
5.4 规范债权让与对抗债务人以外第三人的要件 | 第46-48页 |
5.4.1 规范债权让与通知的形式 | 第46-47页 |
5.4.2 完善债权让与形式的公证手段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