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流通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1.2.1 国外研究 | 第9-11页 |
| 1.2.2 国内研究 | 第11-14页 |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3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1.1 政府信息概述 | 第18页 |
| 2.1.2 信息孤岛概述 | 第18-19页 |
| 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21页 |
| 2.3 政府信息流通理论 | 第21-22页 |
| 2.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构建政府信息流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31页 |
|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 第23-25页 |
| 3.1.1 构建指标的原则 | 第23-24页 |
| 3.1.2 构建指标的基本思路 | 第24-25页 |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25-26页 |
| 3.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构建 | 第26-27页 |
| 3.4 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27-30页 |
| 3.4.1 主动公开 | 第27-28页 |
| 3.4.2 申请公开 | 第28-29页 |
| 3.4.3 内部流通 | 第29页 |
| 3.4.4 外部流通 | 第29-3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构建政府信息流通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 第31-43页 |
| 4.1 模型选择 | 第31-32页 |
| 4.2 层次分析法 | 第32-34页 |
| 4.2.1 层次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页 |
| 4.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32-34页 |
| 4.2.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34页 |
| 4.3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4-36页 |
| 4.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 | 第34页 |
| 4.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34-36页 |
| 4.4 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 第36-40页 |
| 4.4.1 建立政府信息流通水平评价指标递阶层次 | 第36-37页 |
| 4.4.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7-40页 |
| 4.5 政府信息流通水平指标权重计算 | 第40-4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样本城市政府信息流通水平总体评价 | 第43-52页 |
| 5.1 评价指标的数据搜集 | 第43-44页 |
| 5.2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第44页 |
| 5.3 评价指标的总体评价 | 第44-45页 |
| 5.4 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 5.4.1 政府信息流通水平的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 5.4.2 政府信息流通水平的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5.5 提高政府信息流通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6.1 结论 | 第52页 |
| 6.2 展望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65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 B. 政府信息流通水平评价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第60-63页 |
| C. 政府信息流通水平评价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 第63-64页 |
| D. 各个城市的政府信息流通水平指标的基础数据 | 第64-65页 |
| E. 各个城市的政府信息流通水平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