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1.1 超新星简介 | 第14-15页 |
1.2 超新星的分类 | 第15-17页 |
1.3 Ia型超新星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Ia型超新星 | 第20-44页 |
2.1 观测特征 | 第20-25页 |
2.1.1 诞生率 | 第20-21页 |
2.1.2 光变曲线 | 第21-22页 |
2.1.3 光度 | 第22-23页 |
2.1.4 光谱 | 第23-25页 |
2.2 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模型 | 第25-37页 |
2.2.1 单简并星模型 | 第26-36页 |
2.2.2 双简并星模型 | 第36-37页 |
2.3 Ia型超新星的爆炸模型 | 第37-44页 |
2.3.1 钱德拉塞卡质量爆炸模型 | 第38-41页 |
2.3.2 超钱德拉塞卡质量爆炸模型 | 第41页 |
2.3.3 亚钱德拉塞卡质量爆炸模型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模型及其物理输入 | 第44-50页 |
3.1 Spin-up/spin-down模型 | 第44页 |
3.2 模型 | 第44-46页 |
3.3 物理输入 | 第46页 |
3.4 星风吸积和洛希瓣物质交流(RLOF) | 第46-47页 |
3.5 白矮星质量增长 | 第47-49页 |
3.6 白矮星质量增长过程结束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 | 第50-58页 |
4.1 双星演化例子 | 第50-53页 |
4.2 主要结果 | 第53-58页 |
第五章 相关讨论和结果 | 第58-62页 |
5.1 双星系统参数空间的分布情况讨论 | 第58页 |
5.2 关于临界物质交换速率 ˙Mct的讨论 | 第58-59页 |
5.3 关于spin-down时标的讨论 | 第59-6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