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院落的系统解析与生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院落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研究方向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8-19页 |
2 院落空间原型及垂直化发展 | 第19-36页 |
2.1 地域性院落空间的对比性研究 | 第19-22页 |
2.1.1 西方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变迁 | 第19-20页 |
2.1.2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的变迁 | 第20-21页 |
2.1.3 东西方传统院落空间的对比研究 | 第21-22页 |
2.2 院落空间在西方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垂直化发展 | 第22-25页 |
2.2.1 功能形态的垂直发展 | 第22-24页 |
2.2.2 高密度的垂直发展 | 第24-25页 |
2.3 院落空间在中国本土化建筑创作中的表现 | 第25-28页 |
2.3.1 中国本土化创作中的垂直院落实践 | 第25-27页 |
2.3.2 明星建筑师的本土化“非地”实践 | 第27-28页 |
2.4 垂直院落空间的代表建筑师 | 第28-35页 |
2.4.1 MVRDV的高密度城市实践 | 第28-32页 |
2.4.2 BIG的居住理想实践 | 第32-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垂直院落空间的系统解析 | 第36-66页 |
3.1 垂直院落空间的系统构成模式 | 第36-41页 |
3.1.1 中心式构成——维图斯自令创业园学区 | 第36-37页 |
3.1.2 散布式构成——马德里芬卡拉警察局 | 第37-39页 |
3.1.3 带状式构成——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 第39-41页 |
3.2 垂直院落空间的构形模式 | 第41-45页 |
3.2.1 负形——TAPC台北艺术中心竞标 | 第41-43页 |
3.2.2 正形——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 | 第43-44页 |
3.2.3 咬合形——法国圣埃蒂安市政办公楼 | 第44-45页 |
3.3 垂直院落的内外部关联性 | 第45-53页 |
3.3.1 外显——VPRO媒体中心 | 第46-48页 |
3.3.2 内含——斯图加特新图书馆 | 第48-49页 |
3.3.3 模糊——穆尔西亚市政厅加建 | 第49-51页 |
3.3.4 开放——TEK3科技娱乐中心 | 第51-53页 |
3.4 垂直院落空间的单元关联 | 第53-58页 |
3.4.1 单元连接 | 第53-56页 |
3.4.2 单元独立——温特斯韦克市政办公楼 | 第56-57页 |
3.4.3 单元叠加——MAS博物馆 | 第57-58页 |
3.5 垂直院落本体空间研究 | 第58-65页 |
3.5.1 院落空间的位置分布及其空间特征 | 第58-61页 |
3.5.2 院落空间围合界面建构 | 第61-62页 |
3.5.3 院落空间焦点的设置 | 第62-64页 |
3.5.4 利用高差创造院落空间趣味性 | 第64-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垂直院落的生成方法研究 | 第66-90页 |
4.1 院落空间的主动生成操作 | 第67-72页 |
4.1.1 折叠——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 第67-69页 |
4.1.2 交织——巴黎圣丹尼斯普莱耶尔火车站 | 第69-70页 |
4.1.3 类细胞组织——维尔纽斯世贸中心 | 第70-72页 |
4.2 生成院落的形体操作 | 第72-84页 |
4.2.1 形体旋转及翻转 | 第72-75页 |
4.2.2 错动及缩进 | 第75-79页 |
4.2.4 切削及架空 | 第79-82页 |
4.2.5 交错叠加 | 第82-84页 |
4.3 垂直院落生成的元素建构 | 第84-89页 |
4.3.1 片墙建构——古尔冈办公中心 | 第84-85页 |
4.3.2 阳台出挑——VM住宅 | 第85-87页 |
4.3.3 屋顶悬挑——PARKRAND大楼 | 第87-88页 |
4.3.4 空中步道相连——新加坡天空住宅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垂直院落空间的案例研究及发展倾向 | 第90-105页 |
5.1 垂直院落重点案例综合性研究 | 第90-98页 |
5.1.1 王维仁与香港理工大学社区学院 | 第90-93页 |
5.1.2 BIG与THE 8 HOUSE | 第93-95页 |
5.1.3 重点案例的综合评析 | 第95-98页 |
5.2 垂直院落的空间特质类型 | 第98-101页 |
5.2.1 理性几何的延续 | 第98-99页 |
5.2.2 非线性思维的介入 | 第99-100页 |
5.2.3 新匀质的追求 | 第100-101页 |
5.3 垂直院落的发展倾向 | 第101-105页 |
5.3.1 内向型向多样型的发展倾向 | 第101-102页 |
5.3.2 独立型向群体型的发展倾向 | 第102-103页 |
5.3.3 面向未来的巨构发展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06页 |
文献参考 | 第106-108页 |
案例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108-111页 |
附录A 垂直院落的系统解析与生成研究案例汇编 | 第111-140页 |
附录B 垂直院落的系统解析与生成研究的类型流向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