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犯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涵和性质第9-13页
    1.1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涵第9-11页
        1.1.1 犯罪嫌疑人的含义第9页
        1.1.2 羁押的含义第9-10页
        1.1.3 羁押必要性的含义第10-11页
        1.1.4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涵第11页
    1.2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性质第11-13页
        1.2.1 诉讼监督性质第11-12页
        1.2.2 准司法属性第12-13页
第二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论基础第13-17页
    2.1 人权保障理念第13页
    2.2 权力制衡理论第13-14页
    2.3 无罪推定原则第14-15页
    2.4 比例原则第15页
    2.5 诉讼及时原则第15-17页
第三章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现实价值第17-20页
    3.1 降低羁押率第17-18页
    3.2 节约司法资源第18页
    3.3 提高人权保障水平第18-19页
    3.4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第19-20页
第四章 我国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第20-31页
    4.1 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5页
        4.1.1 审查效果不明显第20页
        4.1.2 审查范围集中于轻微刑事案件第20-21页
        4.1.3 审查以被动启动为主第21页
        4.1.4 审查部门比较混乱第21-22页
        4.1.5 审查方式行政化第22-23页
        4.1.6 判断标准模糊第23页
        4.1.7 证明责任分配不明确第23-24页
        4.1.8 救济机制缺失第24-25页
    4.2 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5-31页
        4.2.1 羁押必要性本身难以把握第25-26页
        4.2.2 制度定位不合理第26-27页
        4.2.3 审查主体角色存在冲突第27-28页
        4.2.4 羁押替代性措施不足第28-29页
        4.2.5 影响发挥作用的其他因素第29-31页
第五章 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立法建议第31-40页
    5.1 重新定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第31-32页
    5.2 完善审查程序的启动方式第32-33页
        5.2.1 依职权启动方式第32-33页
        5.2.2 依申请启动方式第33页
    5.3 审查主体的选择第33-34页
    5.4 转变审查方式第34-35页
    5.5 完善审查判断标准第35-36页
        5.5.1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第35-36页
        5.5.2 羁押必要性的评估第36页
    5.6 明确证明责任分配第36-37页
    5.7 完善救济机制第37-38页
    5.8 建立告知和说理制度第38页
    5.9 完善羁押替代性措施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兴业银行江北支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宋代姓名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