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5页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1. 研究背景第9-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 国外研究动态第11-12页
        2. 国内研究动态第12页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2-15页
        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3. 研究创新点第14-15页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及其关系分析第15-22页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第15-18页
        1. 公信力的内涵第15页
        2.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第15-16页
        3.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特征第16页
        4.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构成第16-18页
    (二)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第18-19页
        1. 舆情的概念界定第18页
        2. 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第18-19页
    (三)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交互机理分析第19-20页
    (四)理论基础第20-22页
        1. 社会契约理论第20页
        2. 有限政府理论第20页
        3. 多元治理理论第20-21页
        4. 委托代理理论第21-22页
二、网络舆情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分析第22-26页
    (一)取得的成效第22-23页
        1. 政治民主化环境逐步改善第22页
        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22-23页
        3.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网络化第23页
        4. 反腐工作和廉政建设达到新水平第23页
    (二)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1. 理念有待转变第23-24页
        2. 行为有待规范第24页
        3. 应对机制有待完善第24页
        4. 信息公开透明度有待提升第24-25页
        5. 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第25-26页
三、网络舆情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调查第26-42页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6-36页
        1. 构建原则第26页
        2. 指标体系的设计第26-30页
        3. 指标阐释第30-31页
        4. 权重设计第31-35页
        5. 评价方法第35-36页
    (二)问卷调查第36-39页
        1. 问卷设计第36页
        2. 问卷变量的操作及其计量项目第36-37页
        3. 问卷调查的实施及样本概况第37-39页
    (三)调查数据分析第39-42页
        1. 数据描述第39页
        2. 数据分析第39-40页
        3.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状况的综合评价第40-42页
四、网络舆情下重塑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第42-49页
    (一)更新理念: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理念塑造第42-43页
        1. 建立服务政府以服务树公信第42-43页
        2. 建设诚信政府以诚信促公信第43页
    (二)完善机制: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机制保障第43-45页
        1. 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43-44页
        2. 构造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第44页
        3. 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第44-45页
    (三)强化信息: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技术支撑第45-46页
        1. 提高信息公开的准确性第45页
        2. 提高依申请公开信息的有效度第45-46页
    (四)规范行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行为供给第46-47页
        1. 以转变职能为依托提高舆情回应的及时性第46-47页
        2. 推进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第47页
    (五)重塑人格: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人格保证第47-49页
        1. 提高公务员素质第47页
        2. 网络反腐提高公务员的廉洁度第47-48页
        3. 建立政府失信惩戒机制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芪多糖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蛋白质研究
下一篇:D公司绝缘子出口业务风险防范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