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0页 |
1.1 氢能 | 第13-14页 |
1.2 氢的制储一体化 | 第14-15页 |
1.3 镁基氢化物水解可控制氢 | 第15-20页 |
1.3.1 改变水溶液成分 | 第16-17页 |
1.3.2 加入催化剂/添加剂 | 第17-18页 |
1.3.3 合金化 | 第18-19页 |
1.3.4 球磨与超声振动 | 第19-20页 |
1.4 配位氢化物储放氢 | 第20-26页 |
1.4.1 金属铝氢化物 | 第21页 |
1.4.2 金属硼氢化物 | 第21-26页 |
1.5 金属硼氢化物氨合物热解放氢 | 第26-38页 |
1.5.1 制备方法分类 | 第26-33页 |
1.5.2 改性方法 | 第33-38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章 硼氢化锆氨合物(Zr(BH_4)_4·8NH_3)的合成与改性 | 第40-66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Zr(BH_4)_4·8NH_3的合成、结构解析和放氢机理 | 第41-50页 |
2.2.1 Zr(BH_4)_4·8NH_3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2.2.2 Zr(BH_4)_4·8 N H3的 晶体结构解析 | 第43-47页 |
2.2.3 Zr(BH_4)_4·8NH_3的放氢性能及耐空气性测试 | 第47-48页 |
2.2.4 Zr(BH_4)_4·8NH_3的放氢机理 | 第48-50页 |
2.3 添加NH3BH3改善Zr(BH_4)_4·8NH_3的放氢性能 | 第50-54页 |
2.3.1 Zr(BH_4)_4·8NH_3-nNH3BH3的制备 | 第50-51页 |
2.3.2 Zr(BH_4)_4·8NH_3-nNH3BH3的放氢性能 | 第51-53页 |
2.3.3 NH3BH3对Zr(BH_4)_4·8NH_3放氢改善机制 | 第53-54页 |
2.4 添加LiBH_4/Mg(BH4)2改善Zr(BH_4)_4·8NH_3的放氢性能 | 第54-61页 |
2.4.1 Zr(BH_4)_4·8NH_3-nLiBH_4和Zr(BH_4)_4·8NH_3-nMg(BH4)2的制备 | 第55页 |
2.4.2 Zr(BH_4)_4·8NH_3-nLiBH_4 (n=2, 4)的放氢性能 | 第55-57页 |
2.4.3 Zr(BH_4)_4·8NH_3-nMg(BH4)2(n=1, 2)的放氢性能 | 第57-58页 |
2.4.4 LiBH_4与Mg(BH4)2对Zr(BH_4)_4·8NH_3放氢改善机制的对比 | 第58-61页 |
2.5 降低氨配位数改善Zr(BH_4)_4·8NH_3的放氢性能 | 第61-64页 |
2.5.1 Zr(BH_4)_4·xNH3 (x<8)的制备 | 第61-62页 |
2.5.2 Zr(BH_4)_4·xNH3 (x<8)的放氢性能 | 第62-63页 |
2.5.3 Zr(BH_4)_4·3NH3的放氢机理 | 第63-6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金属硼氢化物可控放氢 | 第66-93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PMMA纳米包覆LiBH_4并改善其放氢性能 | 第67-76页 |
3.2.1 LiBH_4@PMMA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3.2.2 LiBH_4@PMMA的纳米包覆作用和耐空气性测试 | 第68-73页 |
3.2.3 LiBH_4@PMMA的去 稳定作用和机理 | 第73-76页 |
3.3 CMK3纳米限域稳定Zr(BH_4)_4并改善其放氢性能 | 第76-82页 |
3.3.1 Zr(BH_4)_4@CMK3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3.3.2 CMK3纳米限域稳定Zr(BH_4)_4的确定 | 第77-79页 |
3.3.3 Zr(BH_4)_4@CMK3的放氢性能 | 第79-80页 |
3.3.4 Zr(BH_4)_4@CMK3的放氢机理 | 第80-82页 |
3.4 气固反应合成无溶剂的Mg(B_3H_8)_2 | 第82-92页 |
3.4.1 Mg_2NiH_4、碳凝胶和Mg(B_3H_8)_2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3.4.2 Mg(B_3H_8)_2的表征 | 第85-89页 |
3.4.3 Mg(B_3H_8)_2的产率计算 | 第89-90页 |
3.4.4 Mg(B_3H_8)_2的合成机理 | 第90-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镁基氢化物水解可控制氢 | 第93-111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氢化程度对Mg-La合金氢化物水解性能改善的机理 | 第93-98页 |
4.2.1 不同氢化程度的Mg-La合金的制备 | 第94页 |
4.2.2 氢化程度改善Mg-La合金水解性能的机理 | 第94-98页 |
4.3 Ag-Fe_3O_4纳米颗粒的合成调控及对氢化镁水解制氢的探讨 | 第98-110页 |
4.3.1 Ag-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98-99页 |
4.3.2 Ag-Fe_3O_4二聚体纳米颗粒的成分确定和结构分析 | 第99-102页 |
4.3.3 反应温度、Ag/Fe摩尔比、溶剂极性及表面活性剂对Ag-Fe_3O_4纳米结构的调控 | 第102-107页 |
4.3.4 Ag@Fe_3O_4核壳结构的调控和分析 | 第107-108页 |
4.3.5 Ag、Fe_3O_4、Ag-Fe_3O_4二聚体和Ag@Fe_3O_4核壳纳米颗粒的物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4.3.6 Ag-Fe_3O_4二聚体纳米颗粒改善MgH2水解的探讨 | 第109-11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11-114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140页 |
附件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