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8页 |
1.4.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5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 第18-19页 |
1.5.1 课题特色 | 第18页 |
1.5.2 课题创新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研究路径概述 | 第19-23页 |
2.1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发展 | 第19-20页 |
2.2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构成 | 第20页 |
2.3 国家与社会观念下的视觉艺术形象符号发展 | 第20-21页 |
2.4 国家观念下的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1-22页 |
2.5 社会观念下的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3-35页 |
3.1 土地改革时期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3-25页 |
3.2 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5-27页 |
3.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7-31页 |
3.3.1 在场的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28-30页 |
3.3.2 隐喻的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30-31页 |
3.4 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总结 | 第31页 |
3.5 从绘画艺术到艺术设计的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嬗变 | 第31-34页 |
3.6 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发展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35-103页 |
4.1 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绝对文化他律”与“相对文化自律” | 第35-42页 |
4.1.1 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绝对文化他律” | 第36-38页 |
4.1.2 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相对文化自律” | 第38-42页 |
4.1.3 总结 | 第42页 |
4.2 理论体系对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文化内涵实践指导 | 第42-47页 |
4.2.1 “邓小平理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 第43-44页 |
4.2.2 “三个代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44-45页 |
4.2.3 “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繁荣 | 第45-46页 |
4.2.4 传统文化是独特战略资源 | 第46-47页 |
4.3 “他者”构建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47-68页 |
4.3.1 《时代》杂志封面中的中国 | 第48-49页 |
4.3.2 《时代》杂志封面中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49-55页 |
4.3.3 关于《时代》杂志封面的综合评价 | 第55-57页 |
4.3.4 “他者”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57-68页 |
4.4 标识与影像中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68-87页 |
4.4.1 国际活动与峰会会徽中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68-85页 |
4.4.2 国家宣传影像片中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 | 第85-87页 |
4.5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主体塑造规律 | 第87-89页 |
4.5.1 旨在和平共处与共同繁荣 | 第88页 |
4.5.2 意在强调中国的民族性 | 第88页 |
4.5.3 发展符号主体的多元化 | 第88-89页 |
4.6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文化内涵 | 第89-91页 |
4.7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主体特征 | 第91-97页 |
4.7.1 思想特征 | 第92-93页 |
4.7.2 民族特征 | 第93-95页 |
4.7.3 视觉特征 | 第95-96页 |
4.7.4 媒介特征 | 第96-97页 |
4.8 构建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中存在的利弊 | 第97-101页 |
4.8.1 建构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优势 | 第98-100页 |
4.8.2 构建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弊端 | 第100-101页 |
4.9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总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发展感想 | 第103-107页 |
5.1 一种传播文化的焦虑与渴望 | 第103-104页 |
5.2 一种未达成共识的符号机制 | 第104-105页 |
5.3 一个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化过程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10页 |
1、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2、建议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