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宁夏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荒漠化治理是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4-15页
        1.1.2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第15页
        1.1.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荒漠化治理顺利实施的保障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5-26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26-30页
        1.4.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2 研究思路第27-28页
        1.4.3 调研情况与数据来源说明第28-30页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0-32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第32-4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32-33页
        2.1.1 荒漠化和荒漠化治理第32页
        2.1.2 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第32页
        2.1.3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第32-33页
    2.2 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理论第33-37页
        2.2.1 系统学理论第33-34页
        2.2.2 生态学理论第34-35页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35-36页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36-37页
    2.3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和内在机制第37-39页
        2.3.1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第37页
        2.3.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驱动力第37-38页
        2.3.3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作用机制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宁夏荒漠化治理现状和管理模式研究第40-56页
    3.1 宁夏荒漠化治理现状第40-46页
        3.1.1 研究区域概况第40-41页
        3.1.2 宁夏土地荒漠化类型第41-43页
        3.1.3 宁夏荒漠化治理阶段和主要治理工程第43-46页
    3.2 荒漠化治理的主体和影响因素分析第46-48页
        3.2.1 治理主体第46-47页
        3.2.2 影响因素分析第47-48页
    3.3 宁夏荒漠化治理的主要管理模式第48-54页
        3.3.1 政府主导型第48-49页
        3.3.2 政府推动型第49-52页
        3.3.3 市场导向型第52-53页
        3.3.4 三种荒漠化治理管理模式的比较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宁夏荒漠化治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第56-72页
    4.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第56-60页
        4.1.1 荒漠化面积减少第56-58页
        4.1.2 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变第58页
        4.1.3 森林固碳释氧的价值第58页
        4.1.4 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第58-59页
        4.1.5 森林保育土壤的价值第59-60页
    4.2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第60-70页
        4.2.1 对农民耕地面积的影响第60页
        4.2.2 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第60-63页
        4.2.3 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第63-67页
        4.2.4 对农户收入和收入结构的影响第67-69页
        4.2.5 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第69-70页
    4.3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第72-85页
    5.1 研究方法第72-73页
        5.1.1 能值理论介绍第72页
        5.1.2 能值分析的主要指标第72-73页
    5.2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流状况第73-76页
    5.3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分析第76-77页
    5.4 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分析第77-80页
    5.5 荒漠化治理经济系统主要能值指标分析第80-83页
        5.5.1 能值投资率第80-82页
        5.5.2 环境资源比率、工业辅助能比率与有机辅助能比率第82页
        5.5.3 净能值产出率第82页
        5.5.4 环境负载率第82-83页
    5.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研究第85-93页
    6.1 研究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必要性第85页
    6.2 研究方法第85-87页
        6.2.1 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第85-86页
        6.2.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的划分第86-87页
    6.3 实证分析第87-92页
        6.3.1 指标体系构造及框架第87-88页
        6.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指标权重的确立第88-90页
        6.3.3 宁夏荒漠化治理耦合状况评价第90-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七章 宁夏荒漠化治理效益研究第93-103页
    7.1 宁夏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93-95页
        7.1.1 宁夏荒漠化治理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93-94页
        7.1.2 评价指标筛选的方法第94页
        7.1.3 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第94-95页
    7.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95-96页
    7.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96-99页
    7.4 评价指标值标准化方法和评价等级划分第99-100页
        7.4.1 评价指标值标准化方法第99页
        7.4.2 综合效益指数的计算第99-100页
        7.4.3 评价等级划分第100页
    7.5 宁夏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第100-101页
    7.6 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和效益评价的关系第101-102页
    7.7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03-108页
    8.1 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8.2 政策建议第104-106页
        8.2.1 建立完善的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第104-105页
        8.2.2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第105页
        8.2.3 健全荒漠化治理技术推广体系第105页
        8.2.4 深化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第105-106页
        8.2.5 积极发展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第106页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第106-108页
        8.3.1 研究局限第106-107页
        8.3.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附录第11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作者简介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下一篇:丹凤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黑云母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