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章节安排 | 第30-33页 |
1.3.1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类电磁诱导透明的耦合模型和等效媒质理论 | 第33-39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类电磁诱导透明的线性耦合洛伦兹谐振模型 | 第33-34页 |
2.3 等效媒质理论 | 第34-37页 |
2.3.1 Floquet定理 | 第34-35页 |
2.3.2 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 | 第35-37页 |
2.4 类电磁诱导透明实验测量方法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同时电谐振和磁谐振的类电磁诱导透明特性研究 | 第39-62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同时电谐振和磁谐振的类电磁诱导透明 | 第39-46页 |
3.2.1 同时电谐振和磁谐振模型 | 第39-41页 |
3.2.2 耦合距离对类电磁诱导透明传输窗口的调节 | 第41-45页 |
3.2.3 大群折射率的实现 | 第45-46页 |
3.3 两种耦合方式对耦合距离的裁剪 | 第46-60页 |
3.3.1 Drude模型 | 第46-47页 |
3.3.2 电谐振近场耦合为磁谐振对耦合距离的裁剪 | 第47-51页 |
3.3.3 同时电谐振和磁谐振对耦合距离的裁剪 | 第51-55页 |
3.3.4 比较电谐振近场耦合为磁谐振与同时电谐振与磁谐振对耦合距离的裁剪 | 第55-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磁谐振近场耦合电谐振的类电磁诱导透明特性研究 | 第62-72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磁谐振近场耦合电谐振类电磁诱导透明结构 | 第62-65页 |
4.2.1 磁谐振为明模谐振器的电磁特性 | 第62-64页 |
4.2.2 磁谐振近场耦合电谐振类电磁诱导透明结构模型 | 第64-65页 |
4.3 磁谐振近场耦合电谐振类电磁诱导透明结构电磁特性研究 | 第65-70页 |
4.3.1 大带宽延时积的获得 | 第65-69页 |
4.3.2 磁谐振近场耦合电谐振类电磁诱导透明结构大宽带延时积的原因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低损耗类电磁诱导透明特性研究 | 第72-82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环形谐振器平面结构和电磁特性 | 第72-75页 |
5.2.1 环形谐振器平面结构 | 第72-74页 |
5.2.2 环形谐振器平面结构电磁特性 | 第74-75页 |
5.3 低损耗类电磁诱导透明平面结构和电磁特性 | 第75-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调控类电磁诱导透明极化特性 | 第82-91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类电磁诱导透明极化特性调控 | 第82-89页 |
6.2.1 环形谐振器和横切线谐振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特性调控 | 第82-84页 |
6.2.2 类电磁诱导透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特性调控 | 第84-8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裁剪类电磁诱导透明的Q值 | 第91-99页 |
7.1 引言 | 第91页 |
7.2 类电磁诱导透明Q值裁剪的电磁特性 | 第91-98页 |
7.2.1 类电磁诱导透明的线性耦合洛伦兹谐振模型 | 第91-93页 |
7.2.2 SRR空间分布对准暗模Q值影响 | 第93-94页 |
7.2.3 裁剪类电磁诱导透明的Q值 | 第94-96页 |
7.2.4 基于SSRRs类电磁诱导透明表面电流分布 | 第96-9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