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文中所涉及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1.5.1 认同及认同教育 | 第17-18页 |
1.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 第18页 |
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内涵 | 第18-21页 |
2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第21-27页 |
2.1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2.1.1 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 第21-22页 |
2.1.2 是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需要 | 第22页 |
2.1.3 是强化新疆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需要 | 第22-23页 |
2.1.4 是提升新疆大学生道路自信的需要 | 第23页 |
2.2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意义 | 第23-27页 |
2.2.1 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 | 第23-24页 |
2.2.2 有利于坚定新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 | 第24-25页 |
2.2.3 有利于促进新疆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 第25页 |
2.2.4 有利于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 | 第25-27页 |
3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7-49页 |
3.1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现状 | 第27-41页 |
3.1.1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呈现的积极方面 | 第28-37页 |
3.1.2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1页 |
3.2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9页 |
3.2.1 社会因素是影响道路认同的外部原因 | 第42-44页 |
3.2.2 教育教学因素是影响道路认同的重要原因 | 第44-47页 |
3.2.3 新疆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道路认同的内在原因 | 第47-49页 |
4 强化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对策 | 第49-61页 |
4.1 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9-52页 |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则 | 第49-50页 |
4.1.2 科学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51页 |
4.1.3 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51-52页 |
4.1.4 利益认同和价值一致性原则 | 第52页 |
4.2 完善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内容 | 第52-55页 |
4.2.1 强化新疆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 | 第53页 |
4.2.2 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第53-54页 |
4.2.3 加强新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 | 第54-55页 |
4.2.4 加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55页 |
4.3 拓宽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渠道 | 第55-58页 |
4.3.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55-56页 |
4.3.2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道路认同教育 | 第56-57页 |
4.3.3 开展丰富多样的道路认同教育实践活动 | 第57-58页 |
4.3.4 发挥学校和社会的联动作用,形成道路认同教育的合力 | 第58页 |
4.4 优化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环境 | 第58-61页 |
4.4.1 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道路认同教育的宏观环境 | 第58-59页 |
4.4.2 营造良好立体氛围,优化道路认同教育的微观环境 | 第59页 |
4.4.3 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道路认同教育的网络环境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