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二元醇概述 | 第11-12页 |
1.2 二元醇分离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膜蒸馏 | 第12-13页 |
1.2.2 分子蒸馏 | 第13页 |
1.2.3 萃取 | 第13-14页 |
1.2.4 恒沸精馏 | 第14页 |
1.2.5 反应萃取-水解精馏 | 第14页 |
1.2.6 以往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1.3 多元精馏概述 | 第15-20页 |
1.3.1 多元精馏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1.3.2 多元精馏的简捷计算 | 第16-17页 |
1.3.3 多元精馏的严格计算 | 第17-19页 |
1.3.4 分离序列的选择 | 第19-20页 |
1.4 精馏过程模拟 | 第20-21页 |
1.4.1 化工过程模拟概述 | 第20-21页 |
1.4.2 Aspen软件特点 | 第21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5.2 分离方法的初步确定 | 第21-22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4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7页 |
2.1 气相色谱概述 | 第23页 |
2.2 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23-24页 |
2.2.1 定性方法 | 第24页 |
2.2.2 定量方法 | 第24页 |
2.3 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汽-液相平衡 | 第27-55页 |
3.1 汽-液相平衡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3.1.1 主要测定方法 | 第27页 |
3.1.2 实验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3.2 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 | 第29-40页 |
3.2.1 (1,2-BD+1,4-BD+2,3-BD)体系 | 第29-32页 |
3.2.2 (1,3-PG+1,3-BD+2,3-BD)体系 | 第32-35页 |
3.2.3 (1,2-EG+1,2-PG+2,3-BD)体系 | 第35-38页 |
3.2.4 热力学一致性校验 | 第38-40页 |
3.3 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关联 | 第40-49页 |
3.3.1 汽-液相平衡关联模型 | 第40-42页 |
3.3.2 汽-液相平衡关联参数 | 第42-45页 |
3.3.3 二元汽-液相平衡关联结果与实验值比较 | 第45-49页 |
3.4 三元汽-液相平衡预测及测定 | 第49-53页 |
3.4.1 (1,2-BD+1,4-BD+2,3-BD)体系 | 第50-51页 |
3.4.2 (1,3-PG+1,3-BD+2,3-BD)体系 | 第51-53页 |
3.4.3 (1,2-EG+1,2-PG+2,3-BD)体系 | 第53页 |
3.5 关联方程及相应参数的确定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二元醇精馏工艺设计 | 第55-70页 |
4.1 基本假设 | 第55页 |
4.2 计算模型选择 | 第55-56页 |
4.3 热力学模型选择 | 第56页 |
4.4 精馏流程设计 | 第56-67页 |
4.4.1 D1塔的设计和优化 | 第57-59页 |
4.4.2 D2塔的设计和优化 | 第59-61页 |
4.4.3 D3塔的设计和优化 | 第61-63页 |
4.4.4 D4塔的设计和优化 | 第63-65页 |
4.4.5 D5塔的设计和优化 | 第65-67页 |
4.5 全流程模拟结果 | 第67-69页 |
4.5.1 各塔的物流数据 | 第68-69页 |
4.5.2 各塔操作参数 | 第69页 |
4.5.3 再沸器与冷凝器热负荷 | 第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作者在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