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现状 | 第19-3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城市公园 | 第19-21页 |
2.1.2 游人容量 | 第21页 |
2.1.3 使用强度 | 第21页 |
2.2 场所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场所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2.2.2 场所理论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 第22页 |
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24页 |
2.3.1 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2.3.2 需求层次理论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2.4 使用后评价(POE)理论 | 第24-26页 |
2.4.1 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4.2 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4.3 POE的基本范式与评价方法 | 第26页 |
2.4.4 使用后评价(POE)过程 | 第26页 |
2.5 使用后评价(POE)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2.5.1 POE在城市公园中的研究动态 | 第26-27页 |
2.5.2 影响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的要素划分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方案 | 第30-46页 |
3.1 总体思路 | 第30-31页 |
3.2 调研方案与数据收集 | 第31-35页 |
3.2.1 调研方案 | 第31-32页 |
3.2.2 物质环境调研 | 第32页 |
3.2.3 行为观察与记录 | 第32-34页 |
3.2.4 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34-35页 |
3.3 数据整理 | 第35-38页 |
3.3.1 数据分类及用途 | 第35-36页 |
3.3.2 数据录入 | 第36-38页 |
3.4 客观使用状况分析 | 第38-39页 |
3.4.1 物质环境分析 | 第38页 |
3.4.2 使用者及其行为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3.5 主观满意度评价 | 第39-43页 |
3.5.1 满意度评价因素集 | 第39-42页 |
3.5.2 满意度分析 | 第42-43页 |
3.6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综合评价 | 第43-46页 |
第4章 荔香公园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 第46-97页 |
4.1 研究区域 | 第46-47页 |
4.2 研究数据 | 第47-48页 |
4.3 荔香公园调研方案 | 第48-49页 |
4.4 公园周边环境特征 | 第49-51页 |
4.4.1 公园服务区范围 | 第49页 |
4.4.2 服务区内用地特征及建筑构成 | 第49-51页 |
4.4.3 服务区内人口构成 | 第51页 |
4.5 公园内部环境特征 | 第51-57页 |
4.5.1 整体结构 | 第51-53页 |
4.5.2 用地构成 | 第53-54页 |
4.5.3 实际可使用面积 | 第54页 |
4.5.4 基础设施 | 第54-56页 |
4.5.5 景观绿化 | 第56-57页 |
4.6 公园的总体使用情况 | 第57-61页 |
4.6.1 瞬时到访量 | 第57-58页 |
4.6.2 公园使用强度 | 第58页 |
4.6.3 公园人群分布特征 | 第58-61页 |
4.7 公园使用者及其在公园的分布特征 | 第61-70页 |
4.7.1 使用者居住地分布 | 第61-63页 |
4.7.2 不同性别的使用者分布 | 第63-64页 |
4.7.3 不同年龄段使用者分布 | 第64-67页 |
4.7.4 不同社会背景的使用者分布 | 第67-68页 |
4.7.5 基本使用特征 | 第68-69页 |
4.7.6 使用者人口学特征及基本使用特征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69-70页 |
4.8 使用者行为特征 | 第70-77页 |
4.8.1 行为活动分类统计 | 第70-74页 |
4.8.2 行为活动构成及群体特征 | 第74-75页 |
4.8.3 行为活动多样性分析 | 第75-77页 |
4.8.4 破坏与误用行为分析 | 第77页 |
4.9 公园的子区域使用特征分析 | 第77-96页 |
4.9.1 调研情况 | 第78-80页 |
4.9.2 大草坪 | 第80-84页 |
4.9.3 运动健身场 | 第84-86页 |
4.9.4 绿荫舞池 | 第86-88页 |
4.9.5 安静休憩区 | 第88-90页 |
4.9.6 大环路 | 第90-92页 |
4.9.7 子区域使用特征差异分析总结 | 第92-96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荔香公园满意度评价与分析 | 第97-106页 |
5.1 荔香公园整体满意度评价因素集 | 第97-98页 |
5.2 满意度评价与分析 | 第98-99页 |
5.3 整体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99-102页 |
5.3.1 满意度评价因子显著性分析 | 第99-100页 |
5.3.2 基于人口特征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100-102页 |
5.3.3 基于基本使用特征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102页 |
5.4 子区域满意度评价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综合评价结果及提升建议 | 第106-118页 |
6.1 荔香公园使用后综合评价结果 | 第106-111页 |
6.1.1 可达性 | 第106-108页 |
6.1.2 安全性 | 第108-109页 |
6.1.3 舒适性 | 第109页 |
6.1.4 实用性 | 第109-110页 |
6.1.5 场所感 | 第110-111页 |
6.2 荔香公园提升建议 | 第111-116页 |
6.2.1 总体布局层面 | 第111-113页 |
6.2.2 服务设施层面 | 第113-115页 |
6.2.3 景观及文化层面 | 第115-116页 |
6.3 对深圳市综合公园的思考 | 第116-117页 |
6.3.1 合理规划,溶解公园与周边用地 | 第116-117页 |
6.3.2 关注使用者需求,与时俱进 | 第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7.1 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创新点 | 第119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附录 | 第123-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