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4-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21页 |
1.1.1 中国田径大赛成绩的起伏不定凸显其专业竞技训练存在的风险 | 第16-17页 |
1.1.2 中国田径的崛起亟需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合理应对 | 第17-21页 |
1.1.2.1 田径比赛项目设置及奖牌分布规律是我国田径项目结构再调整和布局的关键依据 | 第17-19页 |
1.1.2.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亟需风险应对上的支撑和完善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45页 |
2.1 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23-29页 |
2.1.1 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 第23-25页 |
2.1.1.1 风险的概念 | 第23页 |
2.1.1.2 风险的特征 | 第23-24页 |
2.1.1.3 风险的类型 | 第24-25页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5-28页 |
2.1.2.1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 第25-26页 |
2.1.2.2 风险管理目标与程序 | 第26-28页 |
2.1.3 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 第28-29页 |
2.2 国外竞技体育及训练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第29-35页 |
2.2.1 国外竞技体育领域风险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2.2 国外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2.3 国内竞技体育及训练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第35-45页 |
2.3.1 国内竞技体育领域风险及其管理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2.3.1.1 运动员参赛风险研究 | 第37页 |
2.3.1.2 体育赛事风险研究 | 第37-38页 |
2.3.1.3 竞技体育领域其他风险研究 | 第38页 |
2.3.2 国内竞技训练风险及其管理研究现状 | 第38-42页 |
2.3.2.1 运动员职业转换风险研究 | 第38-39页 |
2.3.2.2 我国体育保险研究 | 第39-42页 |
2.3.2.3 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 | 第42页 |
2.3.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小结 | 第42-45页 |
2.3.3.1 国内外竞技体育与竞技训练领域风险及管理研究的差异 | 第42-44页 |
2.3.3.2 国内竞技训练风险研究的匮乏 | 第44-45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45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45-47页 |
3.2.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45-46页 |
3.2.2.2 风险检查表法 | 第46-47页 |
3.2.2.3 专家调查法 | 第47页 |
3.2.3 专家访谈法 | 第47页 |
3.2.4 网络分析法 | 第47-48页 |
3.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8页 |
3.2.6 列表排序法 | 第48-49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9-162页 |
4.1 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 | 第49-69页 |
4.1.1 田径专业竞技训练 | 第49-64页 |
4.1.1.1 田径专业竞技训练的界定 | 第49-50页 |
4.1.1.2 田径项目特征 | 第50-60页 |
4.1.1.3 田径运动竞技训练的特征 | 第60-64页 |
4.1.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界定、类型及特征 | 第64-69页 |
4.1.2.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界定 | 第64-65页 |
4.1.2.2 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分类 | 第65-66页 |
4.1.2.3 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特征 | 第66-69页 |
4.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识别 | 第69-84页 |
4.2.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识别的概念及方法 | 第69-73页 |
4.2.1.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识别的概念 | 第69页 |
4.2.1.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69-71页 |
4.2.1.3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71-73页 |
4.2.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73-82页 |
4.2.2.1 从人的角度分析 | 第73-77页 |
4.2.2.2 从环境的角度分析 | 第77-79页 |
4.2.2.3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 | 第79-82页 |
4.2.3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因素分类表 | 第82-84页 |
4.3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4-120页 |
4.3.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4-85页 |
4.3.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5-97页 |
4.3.2.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形成 | 第85页 |
4.3.2.2 调查专家的选择 | 第85-87页 |
4.3.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第87-89页 |
4.3.2.4 第一轮专家咨询后评价指标修改情况 | 第89-92页 |
4.3.2.5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及最终确立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92-96页 |
4.3.2.6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 第96-97页 |
4.3.3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97-120页 |
4.3.3.1 网络分析法 | 第98-102页 |
4.3.3.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网络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102-111页 |
4.3.3.3 应用SD软件的综合权重计算过程 | 第111-118页 |
4.3.3.4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指标网络结构下的最终权重 | 第118-120页 |
4.4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 | 第120-144页 |
4.4.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 第120-123页 |
4.4.1.1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 第120-121页 |
4.4.1.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方法的选取 | 第121-123页 |
4.4.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细则 | 第123-127页 |
4.4.2.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检查表 | 第123-125页 |
4.4.2.2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清单 | 第125-127页 |
4.4.3 陕西省田径队竞技训练风险评估 | 第127-144页 |
4.4.3.1 风险评估案例选择依据 | 第127-128页 |
4.4.3.2 二级指标模糊评估 | 第128-134页 |
4.4.3.3 一级指标模糊评估 | 第134-135页 |
4.4.3.4 列表排序法对其余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估 | 第135-140页 |
4.4.3.5 陕西省田径队竞技训练风险评估结果及应对预案 | 第140-144页 |
4.5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应对 | 第144-162页 |
4.5.1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4-146页 |
4.5.1.1 竞技训练的功利性异化导致了从训人员风险意识的淡薄和错位 | 第144-145页 |
4.5.1.2 应对的片面性与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复杂性间的矛盾 | 第145-146页 |
4.5.1.3 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上差异显著 | 第146页 |
4.5.2 风险应对策略概述 | 第146-150页 |
4.5.2.1 风险规避 | 第146-147页 |
4.5.2.2 风险转移 | 第147-148页 |
4.5.2.3 风险控制 | 第148-149页 |
4.5.2.4 风险担当 | 第149-150页 |
4.5.3 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150-162页 |
4.5.3.1 建立与田径专业竞技训练管理相融合的风险管理机制 | 第150-151页 |
4.5.3.2 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目标 | 第151-152页 |
4.5.3.3 制定差异化与多样化的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预案 | 第152-154页 |
4.5.3.4 注重对田径专业竞技训练中风险的控制及转移 | 第154-162页 |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162-1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62-163页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附录 | 第174-20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