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脆弱性含义 | 第22-23页 |
2.1.2 城市脆弱性含义 | 第23页 |
2.1.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含义 | 第23-25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32页 |
2.2.1 脆弱性理论 | 第25-27页 |
2.2.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7-29页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9-30页 |
2.2.4 能源增长极理论 | 第30-32页 |
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46页 |
3.1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及特征 | 第33-37页 |
3.1.1 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划 | 第33-34页 |
3.1.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概况 | 第34-36页 |
3.1.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特征 | 第36-37页 |
3.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7-46页 |
3.2.1 经济发展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2.2 社会子发展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2.3 生态环境建设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3.2.4 资源开发利用脆弱性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4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4页 |
4.1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4.1.1 刚性产业结构 | 第47页 |
4.1.2 国企体制改革 | 第47页 |
4.1.3 外资投资结构 | 第47-48页 |
4.1.4 接续产业发展 | 第48页 |
4.1.5 经济要素投入 | 第48页 |
4.2 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4.2.1 就业和再就业 | 第49页 |
4.2.2 社会保障水平 | 第49页 |
4.2.3 居民生活水平 | 第49页 |
4.2.4 城市发展水平 | 第49-50页 |
4.3 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4.3.1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 | 第50页 |
4.3.2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 | 第50页 |
4.3.3 城市绿化程度 | 第50-51页 |
4.3.4 政府环境投资水平 | 第51页 |
4.4 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4页 |
4.4.1 矿产资源种类、数量及价格波动 | 第51-52页 |
4.4.2 各类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 第52页 |
4.4.3 资源增长弹性系数 | 第52页 |
4.4.4 资源储量替代率 | 第52-54页 |
5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 | 第54-70页 |
5.1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设计 | 第54-61页 |
5.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54-55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57页 |
5.1.3 评价指标定量测度 | 第57-61页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1-65页 |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2-65页 |
5.2.2 熵值法修正权重 | 第65页 |
5.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 | 第65-70页 |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5-67页 |
5.3.2 基于集对分析和综合指数法的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67-68页 |
5.3.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等级标准设定 | 第68-69页 |
5.3.4 评价结果说明 | 第69-70页 |
6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实证研究 | 第70-86页 |
6.1 实证样本的选择 | 第70-71页 |
6.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71-73页 |
6.2.1 AHP法确定权重 | 第71-72页 |
6.2.2 熵值法修正权重 | 第72-73页 |
6.3 基于截面数据的我国30个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实证研究 | 第73-86页 |
6.3.1 原始数据收集 | 第73-77页 |
6.3.2 集对分析-综合指数法评价过程 | 第77-82页 |
6.3.3 评价结果说明 | 第82-86页 |
7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调控途径 | 第86-100页 |
7.1 促进和加快经济发展 | 第86-90页 |
7.1.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 第86-87页 |
7.1.2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 | 第87-89页 |
7.1.3 完善政府和城市职能 | 第89页 |
7.1.4 加强不同区域经济合作 | 第89-90页 |
7.2 保障和维护社会发展 | 第90-94页 |
7.2.1 防范失业并促进城市就业与再就业 | 第90-91页 |
7.2.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91-92页 |
7.2.3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92-93页 |
7.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93-94页 |
7.3 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 | 第94-96页 |
7.3.1 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 | 第94-95页 |
7.3.2 推进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 第95-96页 |
7.3.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第96页 |
7.4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第96-100页 |
7.4.1 规范资源开发秩序 | 第96-97页 |
7.4.2 加大资源勘探力度 | 第97-98页 |
7.4.3 优化资源开采布局 | 第98-99页 |
7.4.4 改善资源产业宏观和微观环境 | 第99-10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8.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112页 |
学位本文数据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