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及防范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2-3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脆弱性含义第22-23页
        2.1.2 城市脆弱性含义第23页
        2.1.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含义第23-25页
    2.2 相关理论概述第25-32页
        2.2.1 脆弱性理论第25-27页
        2.2.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第27-29页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9-30页
        2.2.4 能源增长极理论第30-32页
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32-46页
    3.1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现状及特征第33-37页
        3.1.1 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划第33-34页
        3.1.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概况第34-36页
        3.1.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特征第36-37页
    3.2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7-46页
        3.2.1 经济发展脆弱性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3.2.2 社会子发展脆弱性存在的问题第39-40页
        3.2.3 生态环境建设脆弱性存在的问题第40-42页
        3.2.4 资源开发利用脆弱性存在的问题第42-46页
4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第46-54页
    4.1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第47-48页
        4.1.1 刚性产业结构第47页
        4.1.2 国企体制改革第47页
        4.1.3 外资投资结构第47-48页
        4.1.4 接续产业发展第48页
        4.1.5 经济要素投入第48页
    4.2 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第48-50页
        4.2.1 就业和再就业第49页
        4.2.2 社会保障水平第49页
        4.2.3 居民生活水平第49页
        4.2.4 城市发展水平第49-50页
    4.3 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因素分析第50-51页
        4.3.1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第50页
        4.3.2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第50页
        4.3.3 城市绿化程度第50-51页
        4.3.4 政府环境投资水平第51页
    4.4 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第51-54页
        4.4.1 矿产资源种类、数量及价格波动第51-52页
        4.4.2 各类资源综合利用程度第52页
        4.4.3 资源增长弹性系数第52页
        4.4.4 资源储量替代率第52-54页
5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第54-70页
    5.1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设计第54-61页
        5.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54-55页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5-57页
        5.1.3 评价指标定量测度第57-61页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1-65页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62-65页
        5.2.2 熵值法修正权重第65页
    5.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第65-70页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65-67页
        5.3.2 基于集对分析和综合指数法的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第67-68页
        5.3.3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等级标准设定第68-69页
        5.3.4 评价结果说明第69-70页
6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实证研究第70-86页
    6.1 实证样本的选择第70-71页
    6.2 确定指标权重第71-73页
        6.2.1 AHP法确定权重第71-72页
        6.2.2 熵值法修正权重第72-73页
    6.3 基于截面数据的我国30个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实证研究第73-86页
        6.3.1 原始数据收集第73-77页
        6.3.2 集对分析-综合指数法评价过程第77-82页
        6.3.3 评价结果说明第82-86页
7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调控途径第86-100页
    7.1 促进和加快经济发展第86-90页
        7.1.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第86-87页
        7.1.2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第87-89页
        7.1.3 完善政府和城市职能第89页
        7.1.4 加强不同区域经济合作第89-90页
    7.2 保障和维护社会发展第90-94页
        7.2.1 防范失业并促进城市就业与再就业第90-91页
        7.2.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91-92页
        7.2.3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92-93页
        7.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93-94页
    7.3 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第94-96页
        7.3.1 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第94-95页
        7.3.2 推进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第95-96页
        7.3.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第96页
    7.4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第96-100页
        7.4.1 规范资源开发秩序第96-97页
        7.4.2 加大资源勘探力度第97-98页
        7.4.3 优化资源开采布局第98-99页
        7.4.4 改善资源产业宏观和微观环境第99-100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8.1 主要结论第100-101页
    8.2 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作者简历第110-112页
学位本文数据集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物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牡丹江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互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