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35页 |
1.1 遗传药理学概述 | 第19-24页 |
1.1.1 遗传的分子基础 | 第19-20页 |
1.1.2 表型与基因型 | 第20页 |
1.1.3 群体中的基因 | 第20页 |
1.1.4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 第20-21页 |
1.1.5 遗传平衡规律 | 第21页 |
1.1.6 多态性 | 第21页 |
1.1.7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 | 第21-23页 |
1.1.8 遗传药理学的应用意义 | 第23-24页 |
1.2 药物代谢酶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1.2.1 CYP3A4 | 第25-26页 |
1.2.2 CYP2C9 | 第26-27页 |
1.2.3 CYP2C19 | 第27-28页 |
1.2.4 CYP2D6 | 第28-29页 |
1.2.5 小结 | 第29-30页 |
1.3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 第30-31页 |
1.4 酒石酸唑吡坦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4.1 理化性质 | 第31-32页 |
1.4.2 药效学 | 第32页 |
1.4.3 药动学 | 第32页 |
1.4.4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评价 | 第32-33页 |
1.4.5 本文研究方向 | 第33页 |
1.5 国内研究现状及课题思路 | 第33-35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5.2 课题思路 | 第34-35页 |
第二章 CYP3A4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研究 | 第35-45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35-36页 |
2.1.1 仪器 | 第35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35-36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2.2.1 受试者的选择 | 第36页 |
2.2.2 血样品的采集 | 第36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36-39页 |
2.3.1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3.2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 第37-39页 |
2.4 基因多态性筛选结果 | 第39-42页 |
2.4.1 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2.4.2 CYP3A4~*5和CYP3A4~*18等位基因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突变频率 | 第40-42页 |
2.5 讨论 | 第42-43页 |
2.6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CYP2C9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研究 | 第45-56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45-46页 |
3.1.1 仪器 | 第45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45-4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3.2.1 受试者的选择 | 第46页 |
3.2.2 血样品的采集 | 第46页 |
3.3 试验方案 | 第46-49页 |
3.3.1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3.3.2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 第47-49页 |
3.4 基因多态性筛选结果 | 第49-52页 |
3.4.1 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3.4.2 CYP2C9~*2和CYP2C9~*13等位基因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突变频率 | 第50-52页 |
3.5 讨论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研究 | 第56-66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56-57页 |
4.1.1 仪器 | 第56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56-57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4.2.1 受试者的选择 | 第57页 |
4.2.2 血样品的采集 | 第57页 |
4.3 试验方案 | 第57-60页 |
4.3.1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4.3.2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 第58-60页 |
4.4 基因多态性筛选结果 | 第60-63页 |
4.4.1 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4.4.2 CYP2C19~*2和CYP2C19~*3等位基因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突变频率 | 第61-63页 |
4.5 讨论 | 第63-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CYP2D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研究 | 第66-75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66-67页 |
5.1.1 仪器 | 第66页 |
5.1.2 药品与试剂 | 第66-67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67页 |
5.2.1 受试者的选择 | 第67页 |
5.2.2 血样品的采集 | 第67页 |
5.3 试验方案 | 第67-69页 |
5.3.1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5.3.2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 第68-69页 |
5.4 基因多态性筛选结果 | 第69-72页 |
5.4.1 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第69-70页 |
5.4.2 CYP2D6~*10等位基因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突变频率 | 第70-72页 |
5.5 讨论 | 第72-74页 |
5.6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CYP3A4~*18基因多态性对唑吡坦药动学的影响 | 第75-85页 |
6.1 仪器与材料 | 第75-76页 |
6.1.1 仪器 | 第75页 |
6.1.2 药品与试剂 | 第75-76页 |
6.2 试验方案 | 第76-80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76页 |
6.2.2 采血方案 | 第76页 |
6.2.3 临床观察 | 第76页 |
6.2.4 血浆样品的测定 | 第76-80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80页 |
6.3 结果 | 第80-84页 |
6.3.1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第80-83页 |
6.3.2 药动学参数 | 第83页 |
6.3.3 统计学分析 | 第83-84页 |
6.4 讨论 | 第84页 |
6.5 小结 | 第84-85页 |
全文结论 | 第85-8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123页 |
附表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