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2.1 恐惧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2.1.1 死亡焦虑的概述 | 第10-11页 |
2.1.2 死亡提醒的含义 | 第11页 |
2.1.3 恐惧管理的起源及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2.1.4 TMT的基本假设 | 第12-13页 |
2.1.5 防御双重加工模型 | 第13页 |
2.2 正念的研究概述 | 第13-17页 |
2.2.1 正念的提出及含义 | 第13-14页 |
2.2.2 正念的测量 | 第14-15页 |
2.2.3 正念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2.2.4 正念与死亡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3.1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3.2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 第18页 |
4 实验一:正念对死亡焦虑的影响 | 第18-2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4.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19-21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19页 |
4.3.2 被试 | 第19页 |
4.3.3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4.3.4 施测程序 | 第20-21页 |
4.3.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1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1-23页 |
4.4.1 正念高低分组区分度 | 第21页 |
4.4.2 正念水平高低对被试死亡焦虑程度的影响 | 第21-23页 |
4.5 讨论 | 第23-24页 |
5 实验二:正念对死亡提醒效应中世界观防御的影响 | 第24-3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5.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5-26页 |
5.3.1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5.3.2 被试 | 第25页 |
5.3.3 研究材料 | 第25-26页 |
5.3.4 正式施测 | 第26页 |
5.3.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6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26-30页 |
5.4.1 世界观评定材料内部一致性 | 第26页 |
5.4.2 正念高低分组区分度 | 第26-27页 |
5.4.3 念水平高低对不同提醒条件下被试世界观防御的影响 | 第27-30页 |
5.5 讨论 | 第30-32页 |
6 总讨论 | 第32-33页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33-3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33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2页 |
附录 | 第42-49页 |
附录一:正念注意觉知量表 | 第42-43页 |
附录二:死亡提醒材料 | 第43-44页 |
附录三:中性提醒材料 | 第44-45页 |
附录四:延迟操作材料 | 第45-46页 |
附录五:状态焦虑量表 | 第46-47页 |
附录六:世界观防御材料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